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2231120223MB16643359/2020-00137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静海政发[2009] 82 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静海政发[2009] 82 号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

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县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

若干问题的意见

 
    文化是体现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打造崭新静海,必须加快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贴紧“打造崭新静海”的总目标,树立文化生产力理念,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主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取向,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全方位推进“文化兴县”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充分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网络,有效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产业做优、做大、做强,明显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和政策扶持力度,搞好服务与管理,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优先发展对经济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和项目,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经过努力,基本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一批凸现静海特色的文化品牌,壮大一批各具优势的文化产业,逐步把静海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名县,彰显崭新静海的文化魅力。
    二、重点任务
    文化兴县是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文精神、公民素质、城市形象、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必须从更新思想观念、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等方面全方位加以推进。重点实施“三三四七”工程:
    (一)突出三条主线
    1、突出民间文化主线。深度挖掘静海特有的运河水文化、团泊诗文化、独流醋文化、大邱庄钢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经过策划包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示静海文化的厚度。
    2、突出创业文化主线。大力弘扬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甘冒风险、无所畏惧的历险精神;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争先精神。选树一批创业典型,彰显静海创业精神,努力形成倡导创业、崇尚创业、服务创业、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提升静海文化的高度。
    3、突出产业文化主线。积极推动以体育文化、乐器文化和书画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建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全面体现静海文化的深度。
    (二)搞好三大文化建设
    1、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突出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大力推进18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和村街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建成一批市、县级“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特色村”,扎实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搭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平台。
    2、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建立“政府推进、社区主办、各方参与、群众相助”的社区文化建设运作方式,将文化进社区与社区办文化相结合,强化社区文化功能,积极培育社区的文化自治组织和阵地,如社区文艺剧社、艺术沙龙、社区文化角等,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3、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推广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塑造企业文化品牌,唱响一批静海名牌产品,以文化力打造生产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三)实施四大文化工程
    1、文化惠民工程。本着政府主导、市场开发、多元投入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一批富有地域特色、体现文化品位、彰显时代风貌的重点文化设施,提升静海文化形象。一是建设“四个中心”。按照科学性、超前性、艺术性的要求,采取整体规划、区域集中、集约建设、分步实施的办法,规划建设静海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传媒中心,使之成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舞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二是建设团泊体育组团工程。坚持以“和青草一起奔跑”为设计理念,加快足球运动区、水上活动区、湿地景观区和野外活动区等文化体育项目,力争把团泊新城打造成能够承接国际赛事、体育休闲、商务旅游为一体的体育文化新城。三是建设图书大厦。改造现有新华书店,规划兴建以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展销为主要内容的涵盖多种文化产品经营、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购书中心。同时,大力实施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重点打造四个文化品牌:一是依托团泊洼诗歌文化资源,举办“中国•十月团泊洼”诗歌节,办成全国级的诗歌文化品牌。二是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举办中国(静海)书画博览会,组织书画高峰论坛、书画拍卖会、书画大集等系列活动,扩张静海书画文化的影响力。三是依托今晚天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举办以农村题材电影放映大汇演、农村题材优秀影片展映、评选等为主要内容的天津(静海)农民电影节,打造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影文化品牌。四是依托捷安特自行车知名品牌,策划实施环团泊湖自行车邀请赛、铁人三项赛,逐步扩大影响,力争达到国际赛事水平,打造静海团泊体育文化品牌。
    3、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程。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县域文化遗产,编辑出版《静海文物志》和《静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制定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建立与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文化艺术专业、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大力引进和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出1000名文化带头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予以奖励,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
    (四)发展七大文化产业
    1、演艺娱乐业。重点扶持1-2个有演出队伍、演出场所的综合性演出单位,繁荣活跃文化娱乐市场。提升县评剧团演出水平,策划编排一台具有“静海印象”的歌舞、戏曲和曲艺类精品节目。精心举办“相约静海”系列商演活动周,使之成为宣传静海的亮丽名片。
    2、文化旅游业。重点依托静海新城、团泊新城、运河两岸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观项目,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利用运河两岸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规划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古农具文化博物馆、循环经济展览馆、醋文化博物馆,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长廊。二是利用团泊洼人文、诗歌文化和大邱庄钢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团泊洼文化主题公园、大邱庄展览馆和大邱庄钢铁大厦,打造环湖文化旅游带。三是依托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大棚采摘、观光餐饮、农家乐等绿色文化农业旅游项目。建设集教育、实训、观光、游乐为一体的天津青少年教育基地,打造西部文化生态旅游区。
    3、文化餐饮业。重点依托东方商业街,在现有餐饮业的基础上,发展古玩字画、图书乐器、艺术品展销、酒吧娱乐等特色经营,每年举办夏季文化夜市,浓郁文化氛围,打造静海文化餐饮娱乐名街。
    4、乐器制造业。依托蔡公庄乐器产业园发展平台和圣迪、鹦鹉、森雀等国际、国内器乐品牌,建设国家级乐器检测中心、民间乐器工艺大师考评中心,举办以乐器展览、展示、论坛、销售和旅游参观为主的乐器博览会,策划挖掘乐器礼品、纪念品、演艺等乐器旅游项目,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
    5、包装印刷业。借助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快发展的机遇,以子牙、梁头包装印刷厂为基础,规划建设西部地区包装印刷产业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设大型区域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促进印刷产业聚集发展。
    6、文化产品经营业。加快建设静海文化产品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深度开发静海书画、风筝、柳编等特色地方艺术品和乐器、文具等文化产品,积极引进外地艺术品和文化产品进入静海,努力把我县建成在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交易的集散地。
    7、艺术培训业。按照艺术表演和艺术培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组建静海“小天鹅”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北京舞蹈学院天津考级基地、天津市教委国标舞考级基地、天津社会艺术考级基地、文化部少儿美术天津考级基地。
    三、保障措施
    1、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对“文化兴县”的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文化兴县”工作领导小组,把文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主动抓、社会各方参与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兴县”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充分、更明确地认识到“文化兴县”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更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兴县”实践之中,为“文化兴县”提供有力保证。
    2、健全动力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树立全新的文化发展观。一是建立绩效工作制度,形成充满竞争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大力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高文化队伍素质。二是搞好文化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面向市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三是组织开展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系列评选活动,全面提升县域文化品位,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3、健全投入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入市场化机制,多元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格局。二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发展公益文化、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促进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协调发展、交融发展。三是落实天津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我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附: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任务立项分解表

主题词:文化兴县 意见 通知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