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海政发[2011] 17 号
关于公布第一批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静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经过全面深入地开展文物普查,我县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已列居我市前列。为进一步做好我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扎实推进我县“文化兴县”战略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天津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我县文物普查登记的19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中,依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经过有关专家论证筛选,确定了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七处,现予公布。
二O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静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静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简介 主题词:文化 文物保护 公布 通知
一、古建筑类
1、静海火车站站房
2、九宣闸
3、唐官屯铁路桥
4、独流老木桥
二、古遗址类
1、大郝庄村北遗址
2、双楼北遗址
3、子牙大寺遗址
4、曹村大佛寺遗址
5、台头行宫遗址
6、元蒙口沉船遗址
三、重要机构旧址
中央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旧址
四、碑刻类
静海碑林
五、墓葬类
1、明代张简墓地
2、东滩头汉墓
3、唐官屯大十八户王氏明代坟茔
六、传统民居
1、独流侯氏民居
2、东贾口民居
一、古建筑类
1、静海火车站站房
静海火车站主体站房始建于1908年,为日耳曼风格,方向正东,结构为德式马尾柁架建筑,面阔6间,四面均有门窗,建筑面积655平方米,层数2层,砌筑为实心墙,胶结材料为石灰糯米浆,接缝处向外突出,一楼二楼为旋转式木梯,主体后面为一个长方形小院,有房面阔7间,进深44米,窗户8个,津浦铁路静海站见证了津浦铁路的历史和发展,是外国建筑在乡村保存较好的特例。《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登载。
2、九宣闸
该闸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以宣泄九派之水而得名。位于唐官屯镇南部,南运河东侧,马厂减河西端,条石砌筑,四墩五孔。闸旁立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书写的碑文。
3、唐官屯铁路桥
该桥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位于马厂减河上游,唐官屯镇烧窑盆村南8里处,是津浦铁路旁的人行桥。钢架,桥面铺木板,全长40米,宽4米,桥两端为水泥桥墩,平架两根钢梁,两侧立高4米的三角形钢架,构成方形框架。现已废弃。《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登载。
4、独流老木桥
该桥始建于民国二十五(1936)年,1952年河北交通厅拆毁并重新修建。木桥长31.8米,宽5米,该桥为木质结构,两侧有护栏19根,材质为黄花松,护栏原涂有绿色油漆,现已基本剥落,桥两侧木板腐蚀严重,现已禁止机动车通行,桥面铺有沥青路面,有桥墩5个,桥墩南侧有迎凌柱5根。是运河静海境内唯一一座木桥。《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登载。
二、古遗址类
1、大郝庄村北遗址
遗址位于唐官屯镇大郝庄村北约1500米,唐王256公路北侧约1000米,当地村民称此地为“北疙瘩”,因此地高于四周约3-4米而得名,现在仍为村民耕种用地,因水土流失,高台现在高度约为2.2米。台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地表采集到遗物标本有釉陶片、灰陶口沿片、白瓷碗片、龙泉窑瓷片、元代韩瓶口沿、酱釉瓷碗残片、素面青砖、元、明清青花瓷片等。此遗址整体保存完整,年代久远,地表暴露标本丰富,很具有考古价值。根据地表遗物判断此地为金元明时期的聚落址。
2、双楼北遗址
遗址位于沿庄镇双楼村北,该遗址明显高于地表,表面有农作物种植痕迹。文化层厚1.2米,地面暴露大量砖瓦陶瓷片。采集汉代遗物有绳纹砖、泥质灰陶盆、罐、夹云母红陶釜残片,元代遗物有素面灰瓦和黑釉四系罐、青瓷碗、刻花白瓷碗和葵瓣文铜镜等。根据地表遗物判断此地为汉、元时期聚落址。《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记载。
3、子牙大寺遗址
位于静海县子牙镇子牙村西约700米(子牙村西遗址南侧)。据村民介绍,此处原为清代寺庙,现在已损毁,地表散落青砖、布纹瓦、筒瓦等建筑构件,瓷片较少,以青花瓷片为主,部分房基还存在。我县带状公园石碑存放地的由乾隆亲笔题写的“钓台碑”就来自于此地。
4、曹村大佛寺遗址
遗址位于静海县陈官屯镇曹村西约1500米,东临前进渠500米。该遗址被当地村民俗称“佛寺疙瘩”,表面平坦,高出地表约1.5米,现可分为上、下两极台地,第一台地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第二台地位于第一台地的正中,平面亦呈长方形,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在其北面有一块大条石露出地表,采集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青砖的尺寸均为长40厘米,宽14厘米,厚17厘米,瓷器见有龙泉青瓷、白釉褐花和青花瓷,根据标本初步判定为明清时期建筑遗址,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原有一大佛,现存于天津大悲院。
5、台头行宫遗址
台头行宫占地88亩,坐落在台头东大营(今台头镇收购站)。行宫四周,引河环绕。河上,间有石桥。左侧为停靠“龙舟”的船坞;右侧为存放仪仗、随用物的“銮舆所”。行宫的围墙高耸,红墙黄瓦,四面均设宫门。门前,白石为阶,高三级。围墙四角,各设角楼。主建筑坐北向南。正殿占地约300平方米,殿前有宽敞的平台。台前,白石 为阶,高9级;阶下,多条白石甬道通往4个宫门。正殿两侧,耳房各3间;配房各9间,宫房各5间。两厢各设一便门,左便门外,垒石为山,层峦叠翠;右便门外,藤罗花架,盘根错节。行宫前,淀中起陆路一条,南达茁头村格淀堤御碑亭。宫后为大清河,东达杨芬港行宫,西通左各庄行宫。清高宗皇帝于乾隆三十二年(l767)三月初三日、三十五年三月十五日、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曾在此驻跸。清朝后期,行宫毁于水灾。
6、元蒙口沉船遗址
位于静海县沿庄镇元蒙口村。1978年取土时发现,船体距地表深4米,方艏、方艉、平底,长14.62米,宽3.9米,舱内用12根横梁支撑,船肋用硬杂木杆弯成,船后有三角形平衡舵。船舱内出土白瓷碗、陶碗、“政和通宝”铜钱和苇席麻绳等遗物,此船的平衡柁为北方发现最早的平衡柁,并于当年(1978年)在福建举办的全国古船舶研讨会上,静海出土的宋代木船是当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缺乏保护措施,古船被原地封存,只保留复制品供参观。《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记载。
三、重要机构旧址
1、中央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旧址
中央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由八个协会和戏曲研究室、电影剧本创研室、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所等十二个文艺单位的七百余人组成。1970年9月由宝坻迁至静海团泊洼。当时有学员627名,知识青年57名。学员均是享誉全国,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均被定为政治或历史问题。这些著名艺术家在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生活了五年,当时学员条件比较艰苦,四人居住一屋,喝苦水,自给自足。周扬,华君武,秦兆阳,吕骥,吴祖光,江枫,宋扬,郭小川,王朝闻等名人在静海期间,为活跃静海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吴祖光,王杰等曾为我县业余作者修改过剧本、宋扬,王古芬等为静海业余宣传队排练过音乐舞蹈、袁毅平,尚进,黎郎等为摄影爱好者办过培训班、陈其明,卢开祥等为县京剧团(现为评剧团)排练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郭小川曾在这里写下了著名诗篇——《团泊洼的秋天》,使得我县团泊洼远近闻名。
四、碑刻类
静海碑林
碑刻是社会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碑刻就成为人们表达感情、记录事件的载体,了解历史,就应从了解碑刻开始。我县境内发现了大批碑刻,其中不乏珍贵碑刻,如乾隆亲笔书写的《格淀堤诗碑》、《钓台石碑》;《重修孔庙碑》,励氏家族墓志等等,现均集中存放于静海带状公园内。
格淀堤诗碑
乾隆皇帝(1767)年路过静海时亲笔书写,碑阳和碑阴各为乾隆作七言诗。碑文:(一)禹贡无堤水亦治,后惟赖此障防之。常虞浑派北弥至,间有清流南涨时。格淀意涯何忽止,鸠工命续要坚为。村民喜跃从心原,力穑竭时勉莫迟。(二)数典谁遏神禹治,几曾禹贡曰堤之。行其无事今非古,占以有淤势与时。图格清浑空阙筑,示遏罅漏补苴为。轻舆十里勤来阅,永逸谋艰立为迟。
钓台诗碑
乾隆皇帝(1777)年路过静海时亲笔书写,碑文为七言诗一首,落款有“所审为贤”和“乾隆御笔”印两方。碑文如下:《咏钓台》直钩奸周于渭滨,宋志熙称乾宁军。 地之相去数千里,一东一西殊不伦。 太白三千六百钓,千秋功案谁能料? 豪情健笔赋逸词,寻行数目岂为校。 归愚谓招地轴言,审然此处台应存。
五、墓葬类
1、明代张简墓地
该墓地位于静海县良王庄乡白杨树村西,西距运河约30米.白杨树村西部一厂房院内。“文革”前“小寨张”墓有本村人看管,当时很有规模,墓道内有石狮子两对,望天吼,石羊、石马,石人,石龟,并且有碑刻一通,“文革”,大部分石雕被毁,墓地被严重破坏,无人管理,据村民反映,一对保存较好的石人(高约2米)。石马(高约1.5米)和砸毁的部分石雕埋于地下,石羊在村民建房时头部被破坏,一对石狮子,高约1.5米。现放置在本村一工厂门口。此墓葬主人系杨成庄乡小寨村人,姓张,结合墓葬形制和县志记载,初步判定为明代张简。
2、东滩头汉墓
该墓群位于静海县沿庄镇东滩头村东,面积约4000平方米。1982年清理。汉墓3座,其中最大一座用菱形花纹砖砌筑,有前中后室和侧室,周围砌回廊式“徼道”,墓壁施彩绘。墓室长15.4米,宽10.4米。墓室和徼道口有“北出大户”、“徼道东入户”“太仓”“吏舍食”、“车马宄”等墨书题记。墓前3条墓道,墓后一条,中间墓道前贯通,全长39米。出土器物以釉陶为主,亦有灰陶和红陶,器形有瓮、罐、盆、奁、灯、熏炉、鼎、壶、盘、耳杯、俑、灶、陶禽畜等。宋墓1座,圆形砖室,出土白瓷碗、杯和“祥符元宝”铜钱等。发掘后回填,现为表面塌陷,为荒地。《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记载。
3、唐官屯大十八户王氏明代坟茔
大十八户王氏坟茔始建于1622年(以出土墓碑为证),迄今已有389年,由王氏门中第四世祖道亨公(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进士)出资兴建,位于唐官屯镇大十八户村东北约500米。占地面积约2500平米,现存明代坟茔二十余座,(修复后)明代石牌坊一座,供桌、香炉、酒壶各一件、碑刻8块、石碑2通,石雕5件、上马石2件等,具有典型雕工细腻、刻划鲜活的明代雕工特点,为我县境内为数不多、原址保存、且保存较好的明代坟茔。
六、传统民居
1、独流侯氏民居
位于静海县独流镇团结街村委会北侧,团结街前后两个胡同中间。据《独流镇志》记载,该民宅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文革”时期,原有94间房屋,10个住宅小院,为清代河南知县侯氏居住。现仍保留住房4间,进深3.3米,长12米,砖木结构,硬山瓦顶,门窗保留原状,为木质镂空雕花图案。
2、东贾口民宅
位于静海县梁头镇东贾口永盛大街14号(原东贾口老大队)据当地村民介绍,此房原是当地一家大地主杜广志家。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硬山瓦顶,进深3.3米,院内有平房8间,东厢房一间,门楼一个,木门宽约1.5米,门楼两侧刻有砖雕图案,门墩一对。门楼砖雕文革时期被破坏,图案模糊,屋顶灰筒瓦保存较好,并有荷花砖雕四块,滴水、门楼、东厢房保存较好,暂时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