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3.水安全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2-0004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2〕2号
主    题 :
水利\水安全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已20211022日区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2214






天津市静海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一基地三区定位、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的重要五年。面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需求与水务工程能力不足、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需要我们转变治水思路,从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强治理水环境、持续保护水生态、全力保障水安全、传承打造水文化五个方面入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构建我区的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和水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引导约束和服务保障功能,科学编制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为我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利力支撑。

本规划以水安全保障为总体目标,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统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损失等新老水问题,重点突出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改革提效能,全力打造供水、防汛、水生态三个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五年我区水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水务工作成就


十三五时期,静海区水务共实施了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水灾害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等5大类多项工程,初步建成水资源及城乡供水、水环境与水生态、防洪除涝减灾、水务综合管理等4大水务体系,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务保障。我区水安全保障建设已呈现以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为主,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防洪减灾均衡协调发展的治水新特点。

十三五时期,静海区水务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集中建成一大批水务重大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治水兴水管水的良性体制机制: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初步形成,区域排水能力明显提升,水环境面貌持续有效改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初现成效,河湖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加强,水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水安全到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文化、水安全四位一体的跨越式发展,水务内涵大大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初步建成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水灾害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务综合管理等4大水务体系,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务保障。实现了用水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非常规水利用率、地下水年开采量、河湖水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城镇(乡)供水水源地出水水质达标率、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指标的达标要求。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安全保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一基地三区定位、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六个静海的重要五年,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超前谋划水务改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现静海区功能定位,要求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静海区作为津雄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对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优化配置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再生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扎实做好水资源的取用水管理、保护工作。

二是建设绿色宜居静海,要求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推进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建设,在治理污染源的基础上,增加河湖生态用水量,将水务工程、生态景观建设和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构筑与宜居静海相适应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加强水务薄弱环节建设。着力补齐城乡排涝、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水务建设短板。部分承担排涝任务的部分河道尚未彻底治理,城市建成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四是深化水务改革,要求着力提高水务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创新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水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的新要求,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十四五时期在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和行业监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供水安全性不足,供水格局有待提升

静海区属重度资源性缺水地区,现状城乡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主要依靠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全区用水需求。同时,外调水源存在水量不足、水质染污和生态破坏、工程安全影响供水等风险。再生水利用仅限用于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少量工业用水,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二)防洪排涝减灾仍存在短板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标准较低,低洼片区亟待改造。部分河道出口泵站排水能力不足,需扩建改造。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设施建设滞后,排涝减灾能力与平安静海建设的新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农村生产面源污染、城镇排水初期雨水污染仍然存在,部分河道水质尚不稳定,我区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用水难以保障,水系连通工程尚未全面建成,水体循环不足,河湖生态功能逐渐退化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保护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四)水文化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我区在长期兴利除害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不强;水文化建设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五)水务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

水务一体化管理职能尚未完全实现,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还需重点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监管,进一步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主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水安全管理不精细、智慧化水平不高、执法力度不够严等问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和六个静海建设的战略目标,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完善水务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全力推进水文化建设,激发水务发展效能,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建设绿色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静海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

2025年,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节约高效、城乡一体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配置更加高效,城乡用水得到可靠保障;建设蓄排统筹、旱涝同治的防汛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河网水系有效连通,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湖水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现代水务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水务协同管控能力明显提升,水务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静海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规划指标

备注

1

用水总量控制(亿m3)

2.8

约束性

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3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4

灌溉水利用系数

0.725

约束性

5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

10

约束性

6

自来水供水水质达标率(%

99

预期性

7

再生水利用率(%

50

预期性

8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6

预期性

9

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达标率(%

92

预期性

10

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97

预期性

11

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亿m3

除应急情况外

基本为零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全区供水总量控制在3.15亿m3以内,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统一配置持续高效,用水效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城乡用水得到充分保障;防洪排水基础设施完成达标建设,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河网水系连通,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现代水务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水务协同管控能力有效提升,水务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章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一节工程补短板主要任务


一、科学配置利用水资源

十四五期间,水资源配置与利用主要任务是完善供水基础设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多源联调、丰枯互济,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一)静海引江供水工程

为解决我区供水量不足以及供水结构单一的问题,根据市政府批复的《天津市供水规划(20202035年)》,建设静海引江供水工程。工程包括新建静海供水泵站和王庆坨水库至静海自来水厂供水管线两部分。供水泵站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水库,管线途径武清区、西青区至拟建静海自来水厂,全长48.6km。设计流量2.5m3/s

(二)静海区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及配套出水管线工程

结合凌庄水厂现状在区内的管网布局及地方政府意见,静海自来水厂位于港静公路北、团泊大道以西,近期水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十四五期间,建设静海区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及配套出水管线,完善主干供水管网,提高供水保证率,设计规模20万吨/日。

(三)非常规水源工程

为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启动团泊东区、团泊西区和华静再生水厂建设,总规模2.0万吨/日,满足静海主城区和团泊城区生态用水需求。

(四)青静黄排水渠橡胶坝工程

依据静海区关于天津市水资源统筹利用规划与保护规划的实施计划,在青静黄排水渠与津淄公路交口建设双向挡水橡胶坝1座(坝高4.0m,坝长80m),节制下游咸水,拦蓄径流增加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同时向中南地区引调水入青静黄排水渠,通过水系循环连通改善水生态环境。

(五)农村供水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为切实解决静海农村供水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已实施的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结合农村供水老旧管网实际情况,对农村老旧供水管网实施改造,包括静海镇未搬迁村补短板村内管网改造、大邱庄镇未搬迁村补短板村内管网改造和农村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

(六)农田水利设施提升工程

为提高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农田水利设施提升工程,主要内容为实施农田灌排渠道、坑塘清淤,新建维修泵站、桥涵、水闸、灌溉管道,封填农用机井等。

二、全力保障水灾害安全

十四五期间,水灾害防治主要任务是以流域防洪体系为依托,以完善防洪和排水基础设施为主线,按照蓄排统筹、洪涝同治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着力补齐防洪、排水短板,提高主城区与重要功能区排水标准,打造防得固、蓄的住、排的出、用得上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一)防洪工程

1.防洪工程体系

我区境内河渠纵横、洼淀相连,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在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指导下,基本建成以河道堤防为基础、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工程体系。

2.蓄滞洪区建设

根据市水务局统一部署,优先安排东淀、文安洼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力争贾口洼蓄滞洪区开工建设。推进团泊洼行洪通道布局优化前期工作。推动独流减河浚深治理工程。

1)东淀、文安洼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

东淀、文安洼蓄滞洪区,按五十年一遇标准进行达标治理。主要建设内容:

东淀:对外围堤千里堤和子牙河左堤进行加高培厚、对新建坝台防倒灌闸连接堤段进行筑堤,共计4.2km;大清河按流量850m3/s进行整治;新建坝台防倒灌闸,整治沿线建筑物。加高台头安全区围堤,建设撤退路等。

文安洼:对外围堤子牙河左堤进行加高培厚;改建水工建筑物。新建王口安全区围堤,建设撤退路等。

2)贾口洼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

贾口洼蓄滞洪区按五十年一遇标准进行达标治理。主要建设内容为贾口洼外围堤加高培厚;改造水工建筑物。加高独流安全区围堤、建设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隔堤、新建王口安全区围堤等。

3)清北分洪口门分洪闸工程

清北分洪口门位于大清河左堤台头镇台头村西2km处,口门宽100m,流量为400m3/s,承担向东淀蓄滞洪区北部分洪的任务。为提高清北分洪口门启用的效率和安全性,规划新建清北口门分洪闸,设计流量400m3/s

(二)城乡排水工程

1.城乡排水工程体系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雨水排放体系,形成以排水泵站为节点,以雨水子系统为汇水单元,以二级河道及区管干渠为收水河网,以独流减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马厂减河等一级河道为骨干,以渤海为排水最终承泄区的排水格局。

城市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规划对现状雨污合流制区域,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逐步进行分流制改造。结合雨水排放出路,静海主城区分为争光渠、北环河北、北环河南、运东排干东、运东排干西5个排水系统,子牙、团泊功能组团分别作为各自独立区域进行排水系统规划。

静海区排涝分区分为运东、马厂减河以南、运西、子牙河西、清北、清南6个排涝小区。

2.城区排涝能力提升工程

为解决静海主城区内涝严重、排水不畅问题,按照内涝防治2030年一遇排水标准,疏浚运东排干(南环路至良王庄泵站段)。扩建良王庄泵站;新建运东南环北泵站(带闸),新建北环雨水泵站设,实施前毕庄雨水泵站改造。

3.团泊新城及大邱庄镇排涝能力提升工程

为解决团泊新区和大邱庄镇内涝严重、排水不畅问题,按照内涝防治2030年一遇排水标准,扩挖迎丰渠(青年渠至迎丰泵站段)、六排干、青年渠3条区管干渠;扩建迎丰、管铺头泵站。

区管干渠清淤扩挖汇总表

序号

名称

起止地点

河道长度(km

设计流量

m3/s

1

迎丰渠

青年渠至迎丰泵站

12.9

41

2

六排干

青年渠~独流减河

12.9

2440

3

青年渠

迎丰渠~大团泊泵站

22.4

20

合计


48.2


4.其它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

五堡、大邀铺、郑庄、团泊洼4座泵站的设备和工程严重老化,机泵效率下降、故障频繁发生,难以保证安全运行;锅底和流庄泵站的机电设备老化严重,已无法运行。为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按照10年一遇排涝标准,更新改造五堡、大邀铺、郑庄、团泊洼、锅底、流庄6座泵站,保证区域排水安全。

其它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汇总表

序号

泵站名称

排水出路

建设性质

设计流量

m3/s)

备注

1

五堡泵站

大清河

更新改造

8

增加4m3/s

2

大邀铺泵站

子牙河

更新改造

8


3

郑庄泵站

子牙河

更新改造

8

增加4m3/s

4

团泊洼泵站

青静黄排水渠

更新改造

21


5

锅底泵站

子牙河

更新改造

16


6

流庄泵站

子牙河

更新改造

12

增加2m3/s

合计



73

增加10m3/s

5.排水水情监控建设

为完善水情、雨情信息釆集系统,提高信息时效性,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在主要的水闸、橡胶坝、泵站的上、下游侧建设水位自动测报基站43座,对一、二级河道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国有扬水站加装水量计量设备24台套。

水位自动测报基站汇总表

编号

位置

座数(座)

备注

1

节制闸

16


2

橡胶坝

5

含规划新建橡胶坝

3

泵站

22


合计

43


(三)抗旱工程

鉴于外调水源存在供水安全风险,同时本地水量和入境水量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要积极防范特殊干旱年的供水风险,做好封而不填机井的日常维护,做到备而不废,需之能用。

三、加强治理水环境

十四五时期,水环境治理主要任务是继续完善污水厂网设施,强化污染源综合治理,控源、截污、减排、净化多措并举,积极防控水环境风险,稳步提升水环境。

(一)污水处理厂网布局

根据《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静海城区划分为9个污水处理厂系统,即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系统、刘官庄污水处理厂系统、西城污水处理厂系统、开发区南区污水处理厂系统、天宇科技园污水处理厂系统、团泊新城西区污水处理厂系统、团泊新城东区污水处理厂系统、大邱庄污水处理厂系统和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系统。现状北环污水处理厂将近期改作为污水提升泵站,现状华静污水处理厂远期将并至开发区南污水处理厂。

(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结合静海城区规划布局、地理位置、污水特点等因素,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建华静、开发区北区、团泊新城东区、西城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规模3.55万吨/日。

污水处理厂扩建汇总表

序号

名称

现状规模

(万吨/日)

规划规模

(万吨/日)

新增规模

(万吨/日)

1

华静污水处理厂

1.5

3

1.5

2

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

0.75

1.5

0.75

3

团泊新城东区污水处理厂

0.6

1.2

0.6

4

西城污水处理厂

0.8

1.5

0.7

合计

3.65

7.2

3.55

(三)初期雨水治理工程

为减轻降雨初期城区地表径流对河道水体污染,改善城区水环境,在刘官庄雨水泵站、西城雨水泵站安装初期雨水处理设备,设计总规模为2.0万吨/日。

初期雨水处理设备汇总表

序号

名称

设计规模

(万吨/日)

备注

1

刘官庄雨水泵站

1.0


2

西城雨水泵站

1.0


合计

2.0


(四)合流制管网改造工程

实施5个路段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工程,改造长度3.2km

四、持续保护水生态

十四五时期,水生态保护主要建设任务为实施水系互连互通,以生态水源保障为基础,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循环。推进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地下水超采区水源置换,打造河湖连通、南北互济的绿色生态水网。

(一)水系连通工程

为促进我区构建三区一环一核心水系连通格局,计划实施西部片区水系连通、东部片区水系连通、马厂减河南片区水系连通、城区水系连通工程。

西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治理前进渠、子牙河耳河、郑茁排干、五堡渠、黑龙港河(静文路至港团河段)、团结渠、静文路耳河7条二级河道及区管干渠,拆除重建梁头节制闸、柳木节制闸、东港节制闸。为实现沿庄镇境内水系通畅,在黑龙港河与港团河交汇口南侧,新建沿庄泵站。

东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治理独流减河耳河、马厂减河耳河、生产河、争光渠南段4条区管干渠。综合治理七排干、八排干2条干渠。重建运东排干与互助渠交口处北侧节制闸。刘祥庄双盛渠新建管涵2座,在运东排干西翟庄镇顺民屯西新建泵站1座。

马厂减河南片区水系连通工程:治理新幸福河、大庄子排干、青静黄排水渠3条二级河道及区管干渠;为实现中旺镇境内水系通畅,在运东排干与唐王路交汇处,新建运东泵站;新建马厂减河倒虹吸,拆除重建革新闸,新建节制闸,重建只官屯渠入马厂减河渠首涵闸。

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新建南环西闸、东闸、争光南闸、争光北闸、北环西涵闸5座。

区管闸涵维修改造工程:维修闸涵38座,拆除重建闸涵40座。

水系连通工程二级河道及区管干渠治理汇总表

序号

河道名称

长度(km

备注

西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

97.35


1

前进渠

27.4


2

子牙河耳河

19.4


3

郑茁排干

19.1


4

五堡渠

3.64


5

黑龙港河(静文路至港团河段)

12.25


6

团结渠

7.3


7

静文路耳河

8.26


东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

93.1


1

独流减河耳河

18.2


2

马厂减河耳河

7.4


3

生产河

42


4

争光渠南段

7.5


5

七排干

9.8

综合治理生态提升

6

八排干

8.2

综合治理生态提升

马厂减河南片水系连通工程

29.7


1

新幸福河

10.6


2

大庄子排干

9.4


3

青静黄排水渠

9.7

老幸福渠至十槐村排干

合计

220.15

共涉及16条河道

(二)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1.推进东淀湿地规划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静海打造对接雄安新区桥头堡和示范区的目标,推进东淀湿地规划。规划范围为东至子牙河,西至五堡渠,南至静霸公路,北至大清河右堤,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2km,面积约2.4万亩。

2.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提升工程,包括退建还湿、补水设施改造、湿地安全修复和湿地生态绿化等内容。

(三)地下水压采工程

为有效治理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超采问题,对89家企业及重点养殖场实施水源转换,封停企业机井;实施农业灌溉水源转换,封停农业机井。除应急外,到2022年实现深层地下水零开采。

五、传承打造水文化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静海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建设精品水文化工程、提升水文化软实力为抓手,构建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精品水文化工程

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保护和提升南运河沿岸的马厂减河河口、九宣闸、南运河上改道闸、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等水工设施遗存,建设独流减河水利风景区,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二)水文化软实力提升

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建设网上水文化遗产展示馆,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开展对近现代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措施、治水经验教训的研究与交流,提炼水文化内核,为水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六、智慧水务建设

(一)总体框架

静海区智慧水务建设总体框架由六条主线三大平台构成。六条主线分别为保障水安全、强化水监管、深化水事务、推进水服务、丰富水信息、夯实水设施。三大平台分别为资源平台、业务平台、服务平台。围绕六条主线建设水务信息化项目,通过三大平台整合六条主线建设内容,形成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水务信息化体系。

(二)十四五建设任务

十四五期间,根据水利部要求,结合我区水务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水务数据中心、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系统、水务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系统、智慧水务、水务公众服务平台等5个重点项目,形成水务信息化基础骨架。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务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水务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1.水务数据中心

水务数据中心是水务信息化体系中的数据基础和应用入口,是智慧水务建设中最核心、最复杂的项目。包括信息门户、数据资源建设、数据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分析。

1)信息门户

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建设水务信息门户,作为水务应用入口和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一站式登录、一站式应用

2)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资源建设包括整编水文、水务工程、水务建设、水资源水环境、水利文献等基础数据,集中管理水务工程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信息,统一管理水务数据采集体系的实时动态数据。建立水务工程基础空间数据,整合水文、水环境实时采集数据、视频监视数据和空间影像数据,建立水务行业动态一张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目标。

3)数据管理和服务

建设水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汇聚以水务工程属性为主体的相关水务数据,完善数据服务的访问控制、状态监测、安全监控等,以服务形式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源,达到信息资源一数一源的目标要求,实现统一的存储、管理、更新与服务。

4)大数据分析

充分利用数据资源,通过对供水、排水、水务监管、水资源调度、水务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基础业务的分析,建立各类业务数据模型,建设大数据分析专题,初步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2.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系统

结合市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要求,依托信息化技术引导水务工程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监督和服务平台、水务工程移动巡查系统、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

3.水务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系统

以进度、资金、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构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法人项目管理工作平台、项目管理平台、质量监督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基层管理过程信息化。

4.智慧水务

加强感知体系建设,通过实时监测、趋势预测、会商决策等措施,评估汛情、旱情、灾情和工情,确保区域水安全。加强防汛减灾会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工程安全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建设,提高业务系统智慧化水平。

5.水务公众服务平台

建立水务网站服务、微信公众服务、公共安全服务、企业服务。

七、2035年远景规划

(一)科学配置利用水资源

1.静海自来水厂(二期)工程

为满足中远期我区生产生活供水需求,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静海区自来水厂(二期)工程,扩建水厂设计规模至35万吨/日,水源为南水北调东线水,由北大港水库调水。

2.非常规水源工程

为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实施再生水厂扩建工程,增加处理能力2.0万吨/日。

(二)全力保障水灾害安全

1.蓄滞洪区建设

根据上级水务规划,继续实施贾口洼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推进团泊洼行洪通道建设。

2.河道治理工程

实施子牙新河治理工程,治理标准50年一遇。实施独流减河浚深治理工程。

(三)加强治理水环境

1.污水处理厂整合工程

划分为静海城区、团泊、大邱庄、子牙等几个主要片区,结合各区域污水厂位置、规模进行研究,实施污水处理厂就近并网,实现全区污水处理厂整合。

2.初期雨水治理工程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源头就地处理和收集处理相结合,在重要的雨水泵站前侧设置初期雨水处理设施或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

(四)持续保护水生态

1.水系连通工程

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河道综合治理,结合河道水质改善需求,选取重要节点进行景观建设。

2.东淀湿地工程

实施东淀湿地工程,实现湿地恢复、调蓄水源、联通水系、湿地景观,发挥对接雄安新区桥头堡作用。

(五)传承打造水文化

为保护和传承利用大运河静海段,弘扬运河文化,彰显静海水文化魅力,推动大运河静海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六)智慧水务建设

建成布局合理、高度共享、反应快速的水务信息化体系和完善的水利信息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水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节行业强监管主要任务


一、水资源管理

十四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主要任务是坚持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加强总量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全过程监管,以标准约束用水行为,用制度严格用水管控,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牢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一)全面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1.农业节水

1)结合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动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退出高耗水农作物,发展旱作雨养农业。推广耕地保墒、覆盖保墒、化学制剂节水等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效益。

2)推进传统灌区向水源多元化、输水管道化、节水高效化、用水精量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灌区升级改造。

3)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执行定额外用水梯级收费制度。

4)推进精细化高效节水示范区和简便实用示范区建设,以典型带动农业节水全面发展。

2.工业节水

1)坚持以水定产,促进工业产业布局和优化升级,制定严格的工业准入政策,推动节水型工业发展。

2)建立高耗水企业负面清单,严禁新增高耗水工业项目,加快压减、淘汰高耗水行业产能。

3)推行工业园区用水统一管理模式,实现统一供水、废水集中处理和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实现不同行业间循环用水和一水多用。

4)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对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循环用水、串联用水、非常规水利用、零排放等节水技术。大型用水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实施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

3.生活与服务业节水

1)加快高耗水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对非人体接触用水实行循环利用。

2)大力推广管用实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节水水平。

3)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对漏损严重的管道实施更新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实现供水过程节水。

4.创建节水载体

开展节水型高校、医院、企业和机关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医院、企业和机关。总结、宣传成功经验和举措,示范推广到全区各领域。

(二)强化监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1)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用水定额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计划用水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对于不符合天津市或行业用水定额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2)全面实行自来水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积极推行节水评价制度,加强节水评价工作,增加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

2.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

1)要将节水作为取水许可审批重点内容,没有节水措施和设施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切实压缩不合理的用水量。

2)严格规范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保证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率达100%。除基坑疏干抽排地下水和特殊情况确需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外,审批机关不再审批取水许可申请事项。

3)除特殊情况及特殊地区可保留取水许可证外,其余取水许可证一律注销,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域禁止取用深层地下水。

3.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取用公共自来水的,应办理临时取水指标,保证全区水资源论证率和取水许可审批率达到100%

4.加强计划用水管理

1)严格落实天津市节约用水工作要求,及时完善静海区计划用水管理制度。

2)推广用水计量统计信息化举措,按季度完成用水计量统计工作,对重点用水监控户实行月报制度。

3)强化对用水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特别是加大非生活用水户计划用水考核力度。对超计划用水情况,按市级有关规定执行处理。

5.严格用水过程监管

1)开展取水口核查登记工作,明确重点取水口管理主体和监管责任主体,严格取水口管制。

2)加强取用水计量统计,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确保用水统计数据真实、完整。定期统计核算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指标并报上级部门。

3)全面推行水平衡测试制度,对年实际用水量超过年计划用水量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非生活用水户应当开展水平衡测试并进行整改。

4)通过计划用水管理绩效考核,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引导非生活用水户水量自查自检,及时发现管网漏损,实现城镇节水降损。

6.地下水超采治理与地面控沉

通过强化节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充分利用本地水源、加大再生水利用、加快水源转换进度、推动水系连通工程和严格地下水管控等措施,推动全区所有地下水开采井封填,实现深层地下水开采的最终目标。

7.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1)加强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地下水水位变化。做好地下水位监测井及控沉水准点的巡查及维护工作。

2)加大监测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据实际需要补充更新地下水位监测网。

3)加大水务执法巡查力度,严禁辖区内未经批准擅自凿井、取用地下水;严禁私自破坏取水计量设施。

4)建立健全区级基坑降水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联合惩戒长效工作机制,利用已建立的静海区基坑计量管理系统,实现基坑排水量和回用量在线监控。

(三)宣传教育,推进全民节水

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科普周等宣传活动,推进节水护水志愿行动,推动节水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引领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

二、河湖管理

十四五期间,河湖管理主要任务是,以河(湖)长制为主线,通过立规矩、建机制、强督查、求创新,巩固深化河湖监管成果,共同维护河湖环境,保障河湖生态安全。

(一)完善河湖管理制度

完善河(湖)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包括区级会议制度、区级部门联动制度、信息报送与公开共享制度、区级督查督办制度、联系单位工作规则、区级考核办法、区级验收办法。

(二)健全河湖监管机制

完善明察暗访监督检查机制、联防联控机制、考核与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巡查与社会监督联动机制。推动建立津冀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集中研究推进涉水问题统筹协作,重点构建跨境河流、边界河流水文监测网络,推动流域内信息共享。

(三)强化河湖管理保护

1.从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防洪除涝安全建设、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和加强执法监管等八个方面加强河湖管理保护。

2.发挥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作用,实现河(湖)数字化管理要求,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各级河(湖)长统筹多部门治水、科学决策指挥提供技术支撑。

3.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在已完成的区管河湖蓝线、管理范围线划定和界桩设立工作基础上,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岸线管理到位。

4.巩固河湖清四乱工作成果,推动河道管理范围绿化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四)加大考核工作力度

1.推动考核任务目标化,定期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

2.制度执行清单化。每一项考核具体量化,执行内容,监督方式,时限次数尽可能量化可实操。

3.河长履职具体化。把河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履职的重点,进行通报和排名。

4.整改落实责任化。对市区发现问题特别是水体指标不达标时事反馈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通报或约谈,直至落实。

三、供排水管理

(一)供水管理

1.完善供水管理制度

1)建立新改扩水厂及主干管网的报备制度,重点对水厂的供水范围、规模等进行合规性复核,强化规划约束作用,实现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水质、统一水价、统一服务的四统一

2)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监管体系,明确供水企业职责,加强从水厂到龙头的供水全过程监管。

3)完善村镇供水运行管理相关配套办法,推进供水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加强供水行业管理

1)加强供水企业水质自检,加大对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及二次供水水质抽检。每年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抽样化验,必要时进行临时化验。

2)加强和规范全区二次供水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二次供水安全。建立二次供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二次供水管理,推动老、旧、不达标设施设备完成升级改造。

3)加强对供水企业的指导监督,重点从水质提升、水压调控、企业自检、巡视巡查、抢修维护、营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七方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全面掌握我区村镇供水现状,查找薄弱环节,立足已有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建设成果,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村镇供水水平,确保村镇饮用水质安全。

3.加大储备水源力度

积极协调市水务局启动北水南调,利用北水南调、独流减河橡胶坝拦蓄再生水、雨洪水等水源,优先满足南运河、大清河、团泊湿地等重要河湖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4.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修编供水水源突发应急预案、城市抗旱预案和农村抗旱预案,全面保障供水安全。

(二)排水管理

1.健全排水管理体制

1)研究创新城市排水体制改革,推动实行雨污水收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一体化特许经营管理,实现排水运营良性循环。

2)建立与卫健委、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管理和执法机制,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和执法,解决城市污水源头管控难度大问题。

3)建立城市排水网格化管理体制,完善排水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厂、网、闸、站、河一体化监管,提高排水管理效率。

4)健全与相关部门防汛预警、会商、联动机制,为科学调度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指挥调度和应急反应能力,构建应对极端天气、突发汛情的现代防汛体系。

2.强化排水行业监管

1)严格落实排水专项规划,统筹实施城镇雨污水管网、闸站及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加强排水规划出路登记,排水许可证核发、排水设施方案审查和位置界限许可等行业监管,逐步完善城镇排水系统。

2)加强对餐饮业、医院、工业等行业排水预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并对排水户排放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确保达标后排放。坚持控源截污,加大对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同时推动各区加快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稳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3)推行污水处理厂分类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天津市相关标准,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充分发挥污染物削减作用。

4)加强后期监管力度,利用天津市政务一网通权力运行与监管绩效系统对全区城镇排水许可证核发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后期监管。

3.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完善防汛排水预警会商系统,保障排水、抢险及时、有效。增加排水防汛物资储备,规范物资管护。完善防汛排水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四、水务工程监管

(一)水务工程运行管理

完善水务工程维修养护规程,推动水务工程标准化和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水务工程市级考核达标工作。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利用智慧水务的水务工程管理标准化平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运行安全监管,突出河湖行蓄生态双空间管控,优化调度运行方式,保障水务工程高效运行。

(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政策落实与制度建设

1)贯彻执行国家和水利部及市有关部门出台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备案、质量终身责任制、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与质量评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等工作。

2)健全本区水务建设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并完善监督工作标准化流程,明确监督工作组织形式、责任分工、流程环节、结果运用。

3)进一步落实公示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公开在建项目信息,提高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2.加强技术应用与力量支持

1)建立水务工程建设信用体系,全面实行信用监管。

2)推进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使用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平台,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抓好质量监督宣传培训及质量提升工作。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举报信息平台,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工程质量工作的监督。

五、水土保持管理

(一)加强监管机制与制度建设

1.完善水土保持协调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资源开发等相关发展规划的水土保持协调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2.完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3.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管护和公众参与办法,加强群众监督,实行公示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1.加强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复核查处

根据国家和市级统一部署,采用信息化技术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建设项目疑似违法行为遥感监管结果的复核,并严抓后续整改和查处工作。

2.加强事中事后跟踪检查

采取遥感监管、现场检查、书面检查、互联网+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实现在建项目全覆盖。现场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对有举报线索、不及时整改、水土保持监测不到位的项目组织专项跟踪检查。

3.加强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监督管理

对自主验收备案项目,加强现场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程序或者不满足验收标准和条件的项目,应当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或责令整改。

4.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数据录入与管理

按照谁监管、谁录入谁产生、谁负责、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录入、上传国家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并按权限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查询、共享、应用和管理。

5.实行水土保持信用监管

对参与本区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根据情形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者失信黑名单,并在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发布,对水土保持违法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和社会监督,促进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的自律管理。

(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管

结合静海区水土保持特点,依法依规对全区重点治理区域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六、水利资金管理

(一)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使其不能腐的作用机理,使内控制度成为预防贪污腐败的有效手段。

(二)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实现权利制衡,提高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水平。

(三)全面加强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监管。


第三节改革提效能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法治水管水,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水产业,持续推进放管服重点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制保障的水治理制度。

一、全面依法治水

(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避免程序违法。

(二)加强涉水执法监督,根据国家和天津市政策推动建立水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组织开展供水、排水设施、河道管理等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涉河四乱等问题减少存量、遏制增量。

(三)健全完善流域与区域、区域与区域、水务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水行政执法与水务行业强监管有效衔接,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四)全面推行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出台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办法。制定水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持续推进水政监察队伍执法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执法宽松软的问题。

二、优化政务服务

(一)简政放权,强化监督

进一步精简各领域行政审批,按照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内部职责分工,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集中审批”—“综合执法”—“标准服务,努力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标准管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深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

持续深化一制三化改革,对接联通政务一网通平台,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缩短审批时间。强化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促进各处协调联动,确保工作执行彻底到位,使群众满意。充分发挥便民服务专线中心的投诉处理和政策监督作用,深入挖掘分析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提高热线处理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十三五国家水专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应用雨水径流污染和溢流污染收集控制、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污水处理厂增设雨季排放口等科研成果,加大城市面源水污染治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第四章实施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明确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规划资源等涉水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各种手段,形成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协同推进规划实施,推动水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人才保障

以研究水安全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关键技术为方向,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水企业等人才资源,创建水安全技术专家库,建立水安全保障高水平专家智囊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工程、资源、环境、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精准开展人才创新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闸站维修养护、管道设施应急抢修等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保障水设施安全运行;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三、强化资金保障

健全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密切关注中央资金安排动向,主动协调国家有关部委,更好落实水安全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充分用好财政资金,加强协调沟通,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和一般政府债券解决防洪等纯公益项目的建设资金。加大专项债券使用,加强原水供水、雨污水排放等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整合和策划包装,利用供水水费和污水处理费平衡资金来源,统筹安排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吸收社会资本,采用PPP、特许经营等模式,解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

四、深化前期工作

要认真履行建设程序,逐项扎实做好各项目前期工作,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征迁、利益协调等问题,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科学有序实施。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建设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

五、加强社会监督

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公众参与重点规划、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价格听证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建立健全水污染等重涉水突发性事件的社会预警和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水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为水安全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便民热线的作用,及时处置人民的诉求和建议,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