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8.人口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2-00051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2〕2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其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已20211022日区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2214





天津市静海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推动我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良好人口条件支撑六个静海建设,全面实现四区定位,依据《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旨在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区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支撑。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静海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城镇化率逐年上升,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口结构和分布持续优化,人口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1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区常住人口达到78.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9%十三五以来,我区人口增长脚步明显放缓,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26%。

2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改善。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静海建设,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到十三五末,婴儿死亡率1.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7‰,比十二五末分别降低33.58%13.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6岁。

3人才引育培养成效明显。积极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3135名来津人员成功落户;大力推动梧桐工程人才引进计划,先后有23名博士(后)签约。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到十三五末,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9万人。

4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稳妥落实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优生优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现全人群覆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机制,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90元,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20元。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5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失业保险金待遇、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供养、优抚对象抚恤等标准均有新提升,初步形成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试点,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普遍推开,医保实现村级联网结算。高标准建成一批养老机构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新模式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区人口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口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受经济发展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呈波动趋势,整体上常住人口增长缓慢。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十四五末,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20年的13.45万增加到15.64万,占户籍人口比重由21.61%提高到23.83%;65岁及以上人口从9.68万增加到11.89万,占户籍人口比重由15.56%提高到18.12%。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三是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发展主体多,增量空间分散,城镇间、园区间协调发展不足,造成了产业、人口以及土地资源不合理配置,直接影响了全区产业布局调整、城镇空间整合和人口集聚。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静海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人口均衡发展对实现四区发展定位、六个静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我区人口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但总体上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促进区域人口加快流动。十四五时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省际间各种制度性约束将逐步减少,人口流动会更加频繁。我区应继续深入落实五个服务发展思路,加大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力度,补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领域短板,加快吸引京冀人口向我区集聚。

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利于高素质人口集聚。在经济领域,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对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和承载力增大,将进一步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作用引导高素质人口流入。在社会领域,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加快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宜居环境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我区应对标对表天津市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高静海制造业与全市工业体系的契合度和关联度,推动优质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推动与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高素质人才在我区集聚。

我区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人口吸引力逐步回升。十四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长新旧动能逐步转换、高质量产业发展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企业对环境规制的适应性调整逐渐完成,我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加大,有利于外来人口的加快流入。同时十四五时期,静海区户籍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预计户籍人口总抚养比在2021年将超过50%,2025年达到51.1%,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消失的挑战。需要我区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人口规模和布局,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口规模和布局,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六个静海做好人口保障。

(二)遵循原则

——坚持综合决策。切实将人口融入经济社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

——坚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加有序,持续增强人口资源禀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均衡发展。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坚持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相统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引导生育率回升。综合应对潜在的人口系统安全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人口总量保持适度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统筹规划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继续推进高质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对人口的承载力。到十四五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82万人。

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到十四五末,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实现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2岁。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全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3年。各类人才数量加速增长,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2万人。

人口结构日益优化。出生性别结构进一步改善,出生性别比下降到110以下。促进人口流入,提高外来人口家庭化比例,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常住人口总抚养比维持在40%左右。保持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推动团泊新城、大邱庄镇、子牙镇等重点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增强人口布局与经济布局的协调性,促进重点区域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城镇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不断推进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显著提高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服务水平。到十四五末,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高血压、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城乡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时期累计新增就业6.5万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

三、十四五人口发展主要任务

(一)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1.增强主要功能区人口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等主要功能区集群化发展,完善各功能区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配套,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吸纳外来人口就业,实现人口在全区内均衡分布,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1 主要功能区

静海主城区:合理确定主城区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实行战略留白,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突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打造紧凑活力的综合服务中心。

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加强子牙新城与静海主城区的对接呼应,推进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津沧城际在园区设站、货运铁路专线引入园区,不断完善商业网络体系、公共交通系统、教育基础设施和医疗载体设施,提升园区的集聚吸附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

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快活力谷、神农谷、创新谷、生命谷建设,大力推进津静市域(郊)铁路、津文路提升改造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补齐供水及污水、供电、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生活先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

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完善中德生态城基础设施、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打造中心湖、德式风情街等区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2.提升城镇发展品质。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依托各自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优化乡镇组团综合承载和服务功能,分类引导、统筹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特色小镇培育。中心镇突出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加强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就业供给、生活服务和生态保护功能,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一般城镇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升对周边乡村的公共服务辐射能力,增强对周边乡村人口集聚和产业带动效应。

专栏2 特色城镇

唐官屯镇:发展服务雄安新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建设静海南部门户城镇。

独流镇:塑造大清河与南运河交汇处独具特色的运河古镇,依托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运河醋乡特色产业,打造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和大运河沿岸标志性古镇。

中旺镇:发展航空零部件加工产业,建设京津冀绿色电镀和航空配套产业集群、静海东南新市镇。

蔡公庄镇:依托乐器之乡品牌,打造乐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王口镇:依托现有食品加工产业优势,建设全国知名炒货产业基地和交易基地,打造子牙河畔商贾名埠。

陈官屯镇:依托南运河文化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以运河为核心节点,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运河文化古镇。

团泊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公共交通、学校、医疗机构以及商超等配套设施。

(二)多措并举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1培育新型就业增长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航空航天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金属制品、自行车电动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乐器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双向带动关系。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推进产业、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平等就业。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丰富就业形式。促进物流、电商、创意、家庭服务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2增强创业带动就业引擎。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推动精准扶持。鼓励和扶持各类创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的协同联动,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制度和风险防控,提升担保基金效能。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海河英才创业大赛,落实对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

3扎实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结合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其他重大战略实施,开发适合高素质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打造全方位就业服务,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实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等就业服务保障模式,持续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服务举措,对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重点就业帮扶。加强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援助,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更好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保障生活作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85%以上。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单位积极参加失业保险,推动失业保险工作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落实国家出台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实现工伤保险由劳动关系人群进一步向职业人群拓展。落实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工伤保险配套政策,细化工伤康复政策,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强化医保基金管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深入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

1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密织引才一张网,编制发布高端人才指导目录和科技人才图谱,聚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青年和紧缺人才落户通道,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急需人才实行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探索项目+人才高校+人才企业+人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人才政策,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保障措施,落实人才落户、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及其配偶子女随迁就业就学等政策,建立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提高人才地域认同感,实现人随业动。支持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扩大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产业特色、职业岗位能力、人才需求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订单式人才选用模式,着眼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立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突出高技能人才开发;聚焦全面提升重点园区发展水平,造就经营管理型人才和现代服务型人才;适应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扩大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结合民心工程建设项目,加大社会事业型人才建设。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优秀博士后向企业流动。落实项目+团队支持服务实施办法,促进高端人才团队携优质项目成果带土移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努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养。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3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组织实施体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实行线上学习线下实训融合开展的培训方式。面向农村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登记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培训中心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积极面向同行业中小企业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开展名师带徒培训,实行师徒结对培养,实施新型学徒制,培养学徒1000人以上。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力度,对引进或获得大赛奖励及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资助。

4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培育23所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特色突出的品牌高中。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优做强区成职教中心,探索与职业院校和知名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终身教育发展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

(四)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1强化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孕前传染病筛查、叶酸检测与补服的一级预防;开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的产前筛查,加强产前筛查高风险孕妇管理二级预防;开展新生儿及儿童疾病筛查三级预防。全面落实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实施25项政府惠民项目,推进妇儿疾病防治,开展产妇盆底功能、妇女两癌及妇科病筛查,加强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及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实现早筛、早诊、早治,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48.5%。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

2强化慢病患者管理服务。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困难人群等群体为重点,稳定签约覆盖面,强化签约履约,优化服务内涵和质量水平。以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为突破,实施慢性病医防融合工程,以专业机构作为项目管理和技术指导平台,促进全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同质化,有效提升慢病控制水平,重大慢性病早死率下降到14.67%

3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深入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持续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入户医疗护理。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4强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大力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广泛传授健康技能,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和心理健康等4个专项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广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5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新建、迁建、改扩建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全面推进镇村卫生一体化,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防协同机制。实施区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急救分中心和中心血库迁建工程,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保障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6.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逐步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市级卫生村数量达到220个以上。建立全民动员的新机制,促进时讲究卫生的行为常态化,形成全民动员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机制。聚焦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入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严控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努力消除地方病的健康危害。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推进精神卫生三级机构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实施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保障。

(五)加强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1落实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服务管理,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衔接,优化办事程序。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加强生育登记和再生育许可办理工作指导,继续推进生育登记网上办理,增加办理渠道,优化办事程序。落实人口监测制度,加强出生及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运用信息化支撑手段,增强数据统计和系统展示能力。继续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持续做好资格确认、资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力度,着力落实天津市计划生育失独家庭长效扶助关怀机制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的各项要求,构建医、养、扶、慰四位一体的扶助体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现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目标。强化孕情服务,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

2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发展。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政策和标准规范,严格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城区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托幼点提升为民办园,减少民办托幼点数量,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3.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做好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给予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适当优惠和照顾。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减轻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4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制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科学研判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及变动趋势,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优先满足儿童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权利。增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功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完善老年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已建成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周边高龄、空巢、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以老人家食堂为媒介,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逐步向城区、农村地区铺开,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统筹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形成1+3+N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筛查摸底工作,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到2022年,失能老人均能得到社区有效帮扶,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率达到100%。积极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与老年人需求融合发展。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统筹城乡照料中心建设,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探索适合农村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照护服务和互助养老。推广互联网+养老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建设以互联网、广电网、电话网和移动无线网络为基础,以养老数据中心为支撑,以热线、门户网站、微信和手机APP为手段,以线下实体服务为依托,建设涵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和管理有效融合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居民、服务人员、服务组织、运营组织、民政助理员、社区网格员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数据共享互通,打造静海虚拟养老院,形成静海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圈。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在城区老年人口密集处,建设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重点设置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务和康复护理、日间托老、短托临托,并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辐射联动。

2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每年提供至少1次的健康服务,包括康复护理指导、心理支持等,同时将失能老年人信息录入信息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老人。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公众尤其是老年群体了解和接受安宁疗护理念,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等进行安宁疗护服务试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有机衔接,保障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需求。积极贯彻实施《天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多渠道、动态筹资机制,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基金或服务保障。

3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教育人才培养。依托鹏海老年护养院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为养老服务市场提供专业化人才。依托静海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搭建互联网+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为老服务人员在线学习、在线提升、在线考评。鼓励养老机构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4.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环境,引导全社会准确把握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及时、科学、综合应对老龄社会的共识和观念。把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敬老爱老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市民文化艺术节活动和老年人特点,组织开展各种老年人积极参与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及全民阅读活动,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的活动。从老年人文化需求出发开展巡演展演和慰问演出。积极推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的文化服务场所、为老服务机构等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向老年人开放。丰富老年教育课程内容,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助老跨越数字鸿沟,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服务事项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到2022年,配建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涉老设施的占有比例,参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进一步提升适老设施改造升级水平。实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传承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健全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体系,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5统筹养老和经济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问题,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增加有效劳动供给,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全面提高劳动力质量,发掘人力资本红利。完善促进老年人收入和消费增长的政策,培育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旅游等多元服务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口工作组织协调

加强部门协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人口综合管理合力。推进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业务部门规定职权内,建设人口信息互通平台和数据库,定期汇总、更新和发布人口发展相关数据指标和重要信息。

(二)健全人口服务保障体系

平稳有序地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健全卫生计生、教育、人口迁移、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家庭发展等领域人口发展服务体系,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

(三)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加强前瞻性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编制中长期规划。

(四)坚持人口发展规划先行

各专项规划制定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影响。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加强人口发展规划与产业、城市建设、教育、卫生等相关规划实施的有效衔接,努力促进人口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