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7.静海镇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2-0008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2〕11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其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

规划等9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十四五规划》、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静海区中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1123日区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23






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静海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镇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和攻关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区委二届十一次全会部署,结合静海镇实际,编制《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静海镇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静海镇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镇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静海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绿色发展为魂,以协同发展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大力实施商贸强镇、生态立镇、中心名镇、和谐新镇战略,积极落实一三五一工程专项任务,统筹抓好优业扩园、拆村治城、留白增绿、强基保稳四件大事,努力打造首善之镇,全镇各项事业再攀新高,为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提振信心挖潜力,拉高标杆争进位,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在上下足功夫,坚定不移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务商贸服务业,持续优化老园区和培育新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并重,加快转换新旧动能,综合实力得到跃升,静海镇在静海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实现12亿元,占全区比重达到4%。加快升级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第三产业占比由十二五末的62.93%提升至70.2%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明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3.97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万元,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番的目标。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凝心聚力抓招商,强化支撑建园区,围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进新型产业培育,引导优势产业聚集,实现了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极大助推了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丰树物流、天津海吉星智能供应链中心(万纬物流)、红星美凯龙二三四期、海吉星二期、翰吉斯国际商务区、掌合天下智慧仓储物流、尚药堂中药研发、天津恒益国际商务区等10余个项目落地建设,丰树中央厨房基地等待建项目签约落户,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29.69亿元,项目质量和规模较十二五时期均有了大幅改观。

城镇建设呈现新面貌。全力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破解城市管理难题,高品质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启动城中村和平房片区拆迁事宜,西边庄还迁房加快建设,完成益芳园、益农里片区城市双修,建成美丽社区15个,高效率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7个村农村污水管网改造,建成美丽庭院68户、美丽乡村5个,改造提升公厕56个,改造农村危房118户,完成城市自来水村村通工程2个,大修乡村公路23.81公里,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2308万平方米,集中治理占路经营33060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畅净宁绿亮工程持续推进,五城同创目标即将实现,美丽宜居静海镇更加深入人心。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全力聚焦一老一小,多措并举强保障,多元供给提服务,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财政支出90%用于民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775户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完善16家日间照料中心,启动老人助餐试点建设,实现老有所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累计完成创业就业培训9000人;成立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加强拥军优属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规范管理、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内涵品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175万元,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区领先地位;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33%;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完成23.81公里乡村公路大修工程;城镇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邻里服务站建设深入推进,建成116个邻里之家,10分钟生活圈加快形成;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积极推动农家书屋建设,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等系列活动,全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把城乡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整治环境抓创建,完善基础强功能,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城乡生态面貌呈现新气象。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1678亿元,造林4602.5亩,累计清治河湖33个,治理黑臭水体6条,创建春华园等8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积极推进扬尘治理、散煤治理、秸秆禁烧、清洁能源替代和散乱污整治,全镇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降低,空气达标天数不断增加。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坑长制,河湖清四乱全面完成,建立并完善大运河保护措施,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和纳污坑塘整治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扎实抓好中央、市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完成三街化工厂地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主体工程,32件问题整改销号。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镇活动,整体社会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天蓝、水绿、土净的美丽静海镇逐步建成。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建成10个智慧平安社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排查、抓调处、抓积案、抓实事,切实做到三到位一处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深化一村(居)一律师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疫苗接种率全区第一,切实筑牢了阻击疫情的静海镇防线,全力擦亮零发疫情良好防控态势这块金字招牌。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深入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制定相关方案,收到转办线索26件,办结26件,人人喊打的氛围逐步形成;前移信访关口,信访上访案件明显下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纠治四风,干部作风持续优化。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力落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规范有序。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全镇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和社区管理机制调整,农村网格化管理和社区五位一体治理体系持续健全。以2018年、2021年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领导班子,100%实现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镇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精神面貌总体形成,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显著增强。

回顾五年工作,静海镇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镇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但是距离高质量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镇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还不突出,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落实还不到位,三农基础仍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步伐不快三是城镇现代化集合仍有较多缺项,城中村拆迁改造任务艰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等还需下更大气力;四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养老等方面与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五是干部作风积弊犹存,不担当、不作为,执行力弱、落实力差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静海镇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更加复杂并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但总体上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价值链分工加速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包容共赢成为共识,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静海镇要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征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标,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雄安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将为静海镇充分发挥京津冀菜篮子功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然有差距。静海镇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提升,依托海吉星口岸功能,借助国外优质合作资源,提升企业供给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和有效供给质量,推进以万纬物流为代表的物流龙头企业在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搭建基地+物流+销售的循环网络,使海吉星、金仓互联网等成为从农田到餐桌的循环载体,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升级需求,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全市看,天津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正处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的决胜期,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和优越条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制造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新旧动能提速转换,有利于静海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效能,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静海镇应加快智能科技在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等优势产业中的应用,率先集聚新赛道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营造高端产业发展生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从自身看,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已经成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凸显,发展潜力和有利条件逐步显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将推动城乡要素进一步融合,但静海镇也面临竞争方式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引致优质资源更加紧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等挑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静海镇必须敢于直面新矛盾,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抢抓新机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形势、努力引领新方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释放开放互动、绿色低碳的巨大潜能,汇聚协调均衡、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奋发昂扬,全面开启新时代静海镇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三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市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结合静海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静海镇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态势得到巩固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民生保障能力、城镇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成为静海区城市新中心和新时代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新样板。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现代城镇治理新体系,努力成为静海区城市新中心、城镇现代化建设新样板、可持续发展新典范、民生幸福新标杆,为推动六个静海建设、实现四区定位目标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镇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指导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镇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以高水平开放提升竞争发展新优势,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融入静海区整体规划和布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镇的远景目标,抓住用好区委建设六个静海、实现四区定位目标等重大历史机遇,综合考虑静海镇面临的发展环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202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8.6亿元/年,年平均增长率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2亿元/年,年平均增长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6564.7/年,年平均增长率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9.78亿元/年,年平均增长率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达到26.8亿元/年,年均增长率12%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深入贯彻,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现代物流业、高端商务业、现代商贸业、高端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合理、结构均衡的现代空间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撑能力跃上新台阶,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和静海区城市新中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增长机制加速构建。园区支撑和带动作用大幅提升,保税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消费品为主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新模式逐步形成,重点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融入静沧廊、京津雄协同发展格局的程度不断加深,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并参与京津冀职能体系分工的能力得到增强,成为畅通津滨雄的重要交通新枢纽,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龙头企业和优质外资企业的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城镇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迸发活力,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新时代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新样板。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成为普遍实践,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绿色和谐的城镇绿色发展形态加快构筑,人居环境更加绿色宜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着力构建覆盖全镇、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民生幸福新标杆。

——治理能力再创新辉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服务型政府建设展现新气象,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构建现代城镇治理新体系。


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目标

属性

2025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

7

7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

——

GDP增长

保持同步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332.69

10

预期性

生态建设

4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

——

100

——

约束性

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

约束性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幅

%

——

完成区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7

闲置土地处置率

%

——

完成区下达目标任务

——

预期性

8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

95

——

约束性

9

农村污水处理率

%

——

100

——

约束性

民生福祉

10

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

1.2

——

预期性

11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

100

100

——

预期性

治理效能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

%

——

98

——

约束性

13

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

98

——

约束性

注:〔〕内数字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节空间布局


重点打造一带两轴和公共文化服务区城市空间新结构,成为静海区城市功能新中心

一带:以南运河为骨架,构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田园生态文化带。展示历史文脉,提升生态品质,繁荣沿河业态,形成城市特色标志区。

两轴:以规划津雄高铁枢纽站建设为发展轴,串联带动两侧金融商务扩容增量,打造以综合性商圈或综合性商业街为主的空间载体,形成集购物、餐饮、休闲、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交通经济聚集区,高水平打造拥有优质保障能力的静海城市商务新中心;以东方红路和胜利大街为商业发展轴,配置时尚消费业态,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城区和周边居民生活生产需求,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公共文化服务区:应居民消费升级,文化休闲、就医就学等需求,积极推动超市、专营店、连锁店、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医疗服务、文体休闲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高端商务、绿地公园、文体场馆、休闲娱乐、专业市场和商贸设施重点带动、个体和私营服务业和谐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三章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物流业、高端商务业、现代商贸业、高端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初步形成现代物流集散地和高端商务商贸聚集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新材料、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智能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承载硬核能力、辐射能力和战略支撑能力。


一节构建现代物流业体系


拓展物流产业链条。依托国际商贸物流园,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平台经济、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及配套服务业。紧抓紧邻天津港和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其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交通优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统领,提升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区域性配送服务功能,完善冷链物流、中央厨房、展示交易、结算中心、酒店住宿等配套设施,打造覆盖京津冀的冷链物流和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打造区域国际化冷链物流基地,形成京津冀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依托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天津利达粮油储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强化对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等腹地的辐射和服务,着力构建雄安新区的“菜篮子”“中央厨房”,打造集种植、加工、分拣、交易、物流等为一体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形成“生产基地+物流园+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培育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保证食品安全。


专栏1 现代物流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依托国际商贸物流园,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平台经济、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及配套服务业,拓展物流产业链条。

建设集进出口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仓储物流园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打造京津冀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建成京津冀都市圈精品菜篮子”、“中央厨房定制基地;

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品牌和中央厨房品牌;

建设天津海吉星智能供应链中心项目(万纬物流)、掌合天下智慧仓储物流基地项目、丰树物流项目、丰树集团中央厨房项目、鲲宝医药物流项目、红星美凯龙四期仓储物流项目二期等;

依托海吉星,打造农产品电商聚集区。


打造智慧物流体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聚焦新基建,发展科技型物流,探索智慧物流转型发展新路径,拓宽智能物流发展的新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商流、物流和资本流,提高国内物流体系效率,实现国内国际物流体系互联互通,形成实现国内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快速物流系统。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拓展AI等新技术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开展云部署和云管理,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智能分拣、智能仓储,打造集产业链和供应链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挖掘来自供应链的利润,加快补齐企业规模较小、末端成本高、标准化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等短板。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与带动就业相得益彰。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对物流的需求为出发点,用社会化大物流体系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稳定,助力产业升级。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京津冀检验检疫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加强与天津港的联系,将园区打造成为天津港的内陆无水港,充分发挥保税、通关、检验检疫一体化功能,建设天津港内陆集装箱疏解分拨中心,实现我国北部进口消费品在园区的集散、交易和转运。依托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等平台,充分发挥海吉星通用型保税仓的报关通关功能,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务实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探索以农产品为主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新模式,推进海吉星进口水果保税仓建设项目,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结合京津冀年货节、美食节等活动,搭建辐射京津冀的新型跨境B2B进口采购平台,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第二节构建高端商务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业态新平台新体系。聚焦平台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依托现有公路网络和未来高铁规划,充分发挥静海镇在静海区的客运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大型酒店、餐饮等商务配套资源,汇集专业中介服务、科技服务资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催生新型商务服务新业态和数据丰富、生态成熟的数字经济新形态,增强高端商务竞争力,推动商务服务业加快升级。

加速高端商务企业集聚。依托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新湖商贸城、红星美凯龙、爱琴海等项目,建设商务共享平台,着力提升商务楼宇智慧化、特色化、高端化运营水平,努力引进高成长企业第二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新经济商务服务聚集区,推动翰吉斯商务区、恒益国际商务区、爱琴海写字楼、星海新悦汇等商务楼宇建成并投入使用。


专栏2 高端商务业体系构建工程

聚焦平台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依托现有公路网络和未来高铁规划,培育壮大新业态新平台新体系。

充分发挥静海镇在静海区的客运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大型酒店、餐饮等商务配套资源,汇集专业中介服务、科技服务资源,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能力,催生新型商务服务新业态和数据丰富、生态成熟的数字经济新形态。

依托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新湖商贸城、红星美凯龙、爱琴海等项目,加速高端商务企业集聚。着力提升商务楼宇智慧化、特色化、高端化运营水平,建设商务共享平台,努力引进高成长企业第二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新经济商务服务聚集区。


第三节构建现代商贸业体系


优化商贸资源布局。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优势,优化大型超市等城区商贸资源布局,加速万达商业广场等商业圈带建设,提升综合性商业功能和商贸服务能力,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商贸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商贸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

构筑线上+线下发展模式。把握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大型商业综合体丰富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式消费环节,实现现代商贸智慧化、在线化发展,加快万达、爱琴海商圈向现代化商贸圈转型,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充分释放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潜力,为传统商贸行业赋能,搭建商贸共享平台,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利用新技术构建更多智慧零售新场景和新业态,形成新型商贸服务聚集区。

完善新消费供给生态。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创新发展智能零售、无人商店等新零售,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夜间经济,成为静海区重要消费节点。结合老城改造升级、产业跨界融合等新趋势,推广社交营销、云直播、云购物等新模式,推动“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业态联动消费,着力发展文旅产品,打造一批爆款网红景点,发挥“超级IP”效应,成为静海区城市消费名片。推动超市、专营店、连锁店、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


专栏3 现代商贸业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优势,优化商贸资源布局。把握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构筑线上+线下发展模式。结合老城改造升级、产业跨界融合等新趋势,打造静海区重要消费节点,完善新消费供给生态。

盘活新湖商贸城载体资源,打造消费产业带;

形成以东部东方商业街,南部新世纪广场、华润万家超市,西部好润来商厦、金桥国贸商场,北部爱琴海商业综合体、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中部万达广场、新宇盛大厦、新都购物中心为核心的五大商圈;

用好园区载体,加快招商引资带动园区消费产业升级,推动新湖商贸城引进奥特莱斯项目,协调星海国际家居广场租约到期后重新布局新业态,促进商贸产业发展;

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和电商企业带头人;

建设静海特色IP商业街区(爱琴海步行街),打造一批爆款网红打卡地/景点,打造静海城区消费名片和智慧消费展厅。


第四节构建高端制造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新兴产业聚集。面向工业4.0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增强产业国际化水平。培育钢铁互联网、增材制造材料等新业态,推动基础材料转型提升、关键材料技术突破、前沿材料应用示范,加快智能材料、新型环保材料、新型传感材料等研发生产,提升先进材料应用能级,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智能传感、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以智能制造持续改进企业生产流程,加快工业企业制造流程和供应链数字化,发展智能工厂、智能物联,打造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平台,重塑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开启产业数智化发展新空间。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做优做强汽车配套产业,做精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配件,突破汽车配件智能化设计、控制、节能、安全技术,健全完善智能网联车测试体系,推动汽车产业轻量化、数字化发展,引导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

打造智能制造研发应用示范区。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推动现有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引进智能制造技术系统研发企业,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亮点的产业聚集区,形成智能制造研发应用示范区。依托天津中德传动有限公司、天津天海精密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关键基础部件等,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产业,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积极发展泛半导体制造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电网装备等特色专用装备。


专栏4 高端制造业推进工程

重点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推动制造业新兴产业聚集。培育钢铁互联网、增材制造材料等新业态,提升先进材料应用能级,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智能传感、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加快工业企业制造流程和供应链数字化,开启产业数智化发展新空间。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健全完善智能网联车测试体系,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推动现有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引进智能制造技术系统研发企业,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亮点的产业聚集区,形成智能制造研发应用示范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关键基础部件等,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业水平。


第四章着力打造城镇现代化建设新样板


坚持静海城市新中心目标定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拉框架、强基础、提品位的思路,统筹优化空间、规模、产业布局,科学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和信息化,大力提升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舒适便捷现代大气、富有品位的魅力之镇、宜居之镇,着力打造新时代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新样板。


第一节建设城镇规划样板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围绕静海区城市新中心定位,结合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统筹空间开发利用,认真落实全区总体规划和镇级规划体系。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提高国土资源供给质量。探索地上地下联动更新实施机制。坚持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等多模式并举,加大土地整备力度,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一带两轴和公共文化服务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现代物流业和高端商务业、现代商贸业、高端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新需求,面向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万商云集、信息交汇、要素集聚的枢纽平台优势,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商贸发展模式向便利化、网络化、品质化转变。按照“服务对象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产业化”的原则,着重抓好住宅小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养老托管、配餐中心等社会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满足全区人民生活需求。


专栏5 城镇功能优化工程

加强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开展片区统筹试点,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导向,实现区域城市更新联动;

进一步落实静海新城总体规划,加快完善小高庄、杨李院等17个村村庄规划编制;

推进城市双修工程;

建设与住宅区相配套的商业网点,积极发展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连锁店、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着力发展迎宾大道商务发展轴和东方红路商业发展轴,建设核心商住区和商贸物流功能区,打造静海区商业中心镇

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加快专业市场改造提升,依托现有海吉星、范庄子蔬菜批发市场、东兴市场等专业市场优势资源建设大市场;

全力配合推进19片平房区(总占地面积4731亩,人口约7.35万人,房屋约2.3万处)拆迁改造,完成拆迁改造资金测算,优先启动东城第九单元(砖瓦厂宿舍片区)364处房屋拆迁改造,稳步开展下三里原连荣批发市场片区拆迁改造项目待土地收储后挂牌出让工作,力争启动东边庄、徐庄子2个村庄拆迁,推进刘官庄、胡家园、曹官庄、下三里连荣市场、一街钓鱼城等5个地块后续拆迁和开发建设;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南海片区规划建设,配合做好南湖公园、道路基础设施、拆迁改造、殡仪馆迁址、住宅开发等建设项目;

完成10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修补街区功能。


高质量推进城区建设和有序更新。坚定不移推动城镇更新,完善并落实城区更新政策,承担静海更多城市功能,努力优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完善配套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以绣花功夫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质量,推动水、电、气、热网智能化改造,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实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强化人防工程监管。


第二节建设城镇管理样板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推行国有企业社会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构建科学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强化管理标准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完善镇、社区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体制理顺、管理有序、资源融合、服务一体的街道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整合和重心下移,加强联动执法。完善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推进维护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效率。加大对违法建筑、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群租等顽症的专项整治力度,针对问题集中、群众反响强烈的地区开展综合性整治,完善顽症治理的常态长效机制。

改善城区容貌形象。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目标,加快实施两网融合环卫一体化,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合理配置环卫配套设施,优化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统筹推进全国精神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城区、双拥模范城等系列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倡导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实行道路机械化作业不断改进作业程序、细化作业环节。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对全镇公厕的日常养管。落实渣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运输车辆管理,推动社区道路秩序治理,加快静态交通信息化建设。美化重要街景夜景灯光气氛优化城区照明品质。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探索流程科学、发现及时、处置高效、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立体管理、综合服务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探索专业部门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精准、透明、高效的综合考核评价运行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绣出城市品质品牌。积极引入第三方智慧物业管理,不断完善老旧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推进网格化服务化体制,健全乡镇、村街(社区)二级网格体系,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落实网格员日常管理工作,继续推行三活、四清、五百家、六必访工作法,不断增强网格管理功能。协助政府、村街(社区)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互助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系统应用,建成先进、高效、协同的网络基础设施,增强惠民服务应用。督促网格员提高对津治通软件的使用率,做好辖区内居民信息采集、排查邻里纠纷、开展便民代办服务、关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实时掌握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情况,以及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儿、问题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和其他重点人群、困难群体动态,打通政府服务群众的一公里。扎实推进雪亮工程,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第三节建设资源配置样板


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结合静海区新型产业发展,推进动感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户口统一登记和自由迁移制度,提升服务人才的能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动农村人口融入城市。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支持力度,维护城区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共享,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医疗保障机制,落实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管理。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城郊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完善城乡教育联盟、公共文化配送、巡回医疗等机制,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力争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


专栏6 新型城镇化工程

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和社区事务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点建设,配合区民政局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依托特色资源,推动建设博物馆;

统筹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四节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深化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改革,切实让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依托龙海现代农业产业带,打造智能农业创新平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依托中粮、海吉星、丰树中央厨房、万纬物流、金仓互联网等补链强链延链,形成生产基地,扩大后市场,创新订单农业、会员直销模式,推进产销对接,促进科技+生产+加工+流通+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创新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树立京津生态休闲旅游新地标,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村庄规划布局,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有序推进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深入推进六有六化,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功能完善、精明增长的城镇化示范区域。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镇村服务功能不断优化。

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程序要素平等交换、双向合理流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宅基地监管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宅基地制度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构建农民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到2025年底,力争使全镇村街100%实现年2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


专栏7 乡村振兴工程

打造高庄脆枣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

龙海产业带为依托,重点抓好龙海产业带核心示范区建设,依托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发展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特色化发展;

加快融入光合谷团泊湿地独流减河南运河龙海设施农业带林海双塘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着力构建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建立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购物饮食娱乐、商务会议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体系,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联动独流镇、双塘镇、陈官屯镇、唐官屯镇、良王庄乡,系统梳理历史遗址、运河遗产、民俗文化等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与农业园区融合发展,融入静海区民俗文化展示长廊、农业生态度假长廊和活态博物馆建设;

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社会化新型农村服务组织,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继续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

立足全镇生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市场需求,推行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模式,实施富民工程;

完成45个人居示范村建设;

推动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持续开展封建迷信殡葬用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


第五章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计划作为主任务,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更加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控制增量资源利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第一节树立绿色发展方式新典范


优化绿色生产方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结合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示范创建,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显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污染源在线监测推广力度,千方百计增添新动能、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结合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环保设备等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水平企业和高质量项目,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持续做好道路扫保工作。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大力倡导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绿色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全域禁燃,做好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利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认真履行管、治、保“三项职责”,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巩固提升美丽村庄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管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工作。


专栏8 绿色发展工程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节能减排行动、人居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坚持两定三清四抓长,深入推进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健全农村排水和污水处理体系;

实施宙纬路西段道路排水工程和宙纬路全段道路配套绿化工程,以春华园等52019创建的垃圾分类精品小区为重点,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工作;

重点围绕路边、河边、田边、村边、屋边五边五个层面,做到村庄保洁队伍全覆盖,村镇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全覆盖,村庄网格化长效管护机制全覆盖。严格落实门前三包,下发门前三包责任书和承诺书,并制定和规划网格体系图,保证落实到位。


完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推动环卫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运营,努力创造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城乡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重点加强可回收垃圾回收网络建设以及厨余垃圾的分类收集,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服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运营服务和城乡环卫保洁体系运营服务,推动实施末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结合一小区一码,一村庄一码,一桶站一码的二级二维码责任追溯及积分奖惩手段,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树立生态环境治理新典范


加强空气治理。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实行能源消费和排放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重点关注工地扬尘、餐饮行业达标排放、涉酸涉气企业排放等,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全面禁煤,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显著减少废气排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推进二氧化碳零排放,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

加强水环境治理。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建立完善镇、村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推进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老污水厂提标改造。加快污水处理站建设,促进村街雨污分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认真履行管、治、保三项职责,提升黑臭水体防治能力。加强能源消费和排放管控,增强对工业水的处理能力,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加强土壤治理。坚持以人为本、量质并重、优化布局,增加绿色生态空间,基本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框架。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增加绿色休闲空间。积极发展立体绿化,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量、完善布局,探索农林复合利用,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加强林地保护管控。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专栏9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支持实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回收、中水回用等绿色化改造工程;

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

推进三街化工厂治理工程,预计20213月底完成浅层土壤修复、垂直阻隔止水帷幕建设和地下水修复,并按治理方案持续对地下水监测1年;20216月底完成污染地块土壤修复主体工程和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对北五里砖厂的生态修复;

加快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帐户;

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推行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

深入开展低碳试点示范,落实节能低碳认证标识制度;

加快形成城镇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和城市绿道,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绿地的连通性和开放性;

系统实施林地建设,推进生态廊道和区域防护隔离林建设。


第三节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


建设绿色生态网络框架。坚持以人为本、量质并重、优化布局,显著增加绿地林地总量,基本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框架,积极发展立体绿化,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信用体系等,破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总体责任落实机制,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拓展低碳市场功能,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模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加大对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力度。


第六章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快,不断增强人文活力,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新标杆。


第一节增强文化教育软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城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创新灵活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创新灵活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兼顾适度集聚与布局均衡,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在城镇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城镇建设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间,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现代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强化村级文化设施规范化管理。借助大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建设机遇,打造休闲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传播窗口。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突出特色风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精心组织基层文化培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化优质发展,严格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相关规定,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引进私立高中等优质教育资源,拓展集团化办学,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强云技术、大数据等在教育教学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丰富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培育优秀学校文化,探索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特质。落实减负工作要求,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努力提升教育队伍素质,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内涵化、特质化、均衡化发展,增强静海镇在全区乃至全市的教育辐射力。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构建与时俱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家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并积极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第二节加强医疗卫生体育建设


加快健康静海镇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镇级医院建设,完善乡村医疗设施,增强乡村医疗能力,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打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能力,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强化疫病防控工作,做到有队伍、有预案、有资金、有设备、有药品,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保持镇区本土感染零疫情战绩,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建设体育强镇。大力繁荣体育事业,贯彻落实8421青少年体育培训体系工程,推动老年体育、职工体育、村居体育、学校体育等健身群体同步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设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体育人口达到全镇总人口的48%,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8%,健身路径覆盖率由现在的65.8%增至85%。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培育壮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


第三节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平等就业保障,促进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拓展就业空间。坚持发挥市场化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大力促进青年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健全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机制,以培育青年创业群体为重点,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大就业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分类帮扶。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努力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力推进我镇全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

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发展,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构建个案式、立体式、互助式社会救助体系。组织基层人员定期开展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困难群众。紧盯困难群体,强化对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力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情怀、担当、迅速、务实四个方面加力,精准救助困难群众。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督管理,助推慈善资源向基层下沉。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救助帮扶机制。

强化住房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按照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原则,完善以商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市场体系,促进供需平衡、确保住有所居。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大型居住区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更新提升。有序实施农村困难户老旧危漏住房改造工程,调整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困难群众负担。规范小区配套公建房管理使用,确保公房姓公公房公用


第四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更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有序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和长期均衡发展。优化出生性别比结构,切实提升计生工作服务水平。以常住人口为依据,完善公共政策设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统筹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充分发展、医养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互联网+平台、养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延伸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推动完整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养老产业结构优化,健康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繁荣。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服务制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推进老年人助餐工作,到2025年努力实现全镇域覆盖。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弱势贫困妇女、失独家庭、单亲母亲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健康发展。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立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提升救助水平。增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实现各级服务站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帮助因病、因残、因灾陷入困境的退役军人渡过难关。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覆盖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专栏10 民生保障工程

科学布局学前教育,加强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兴办学前服务机构;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完成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任务;实施落实劳动育人工程、体育固本工程、美育提升工程、家校共建共育工程,实施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安全提升、义务教育资源建设、中小学CD级校舍提升改造、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等工程。配合静海区完成第八幼儿园和第七小学改扩建工作,完成第八小学等六个学校改造工程,及第九中学、第十四小学、第十五小学建设工作。

搞好2131数字电影院线放映等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品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一镇一品一村(社区)一品文化活动建设。

建立和发展城乡之间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进一步推动村居多功能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建设镇体育馆。

推动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加快儿童福利和保护平台建设。

实施困难群众关心关爱行动,使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五年内全镇新增就业人数1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一下,4050等人员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安置率争取90%以上。

在现有16家养老机构规范运行的基础上,再增加5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现有28家基础上,实现61个村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老年人食堂实现城区全覆盖。


第七章着力打造现代城镇治理新体系


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把安全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创造性地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筑牢安全发展的有力屏障。


第一节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行政方式,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优化行政决策程序,简化办事程序,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提高政府法治能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和法律法规立改废情况,根据职能调整,及时更新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并实行动态化管理。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监督检查清单制度,及时做好取消、调整、变更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工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健全依法行政和决策机制。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完善创新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明确行政决策程序,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职位分类和岗位责任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制度,坚持重大行政决策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合法性审查制度。


第二节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行政区划改革,促进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动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镇社区治理工作格局。推进社区街道办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健全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规范落实社区工作者各项社会保障待遇。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大村级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村级自治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六步决策法等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对村级重大事项、重大事务进行全过程监督,实施村务阳光工程。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重塑乡村优秀文化新风尚。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引导农民依法维权,全面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平安乡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加强党群服务站建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抓实党群服务站党组织的轴心作用,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开展工作,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整合党群服务站资源、服务社区群众、维护和谐稳定、建设美好家园。抓实党群服务站各项职责,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处矛盾纠纷,开展协商议事,落实党群服务站居民服务事项。健全五级服务网格,做好四固四强,抓实行政管理服务资源下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民政、公安、司法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派驻人员到社区报到,由社区和邻里服务站统筹调配管理,定人定岗定责,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项目)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强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项目)的全面领导。

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基础设施,发挥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队伍建设,对各部门驻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定期排查、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协调调度、领导包案、跟踪督办、定期回访和事心双解制度,引导群众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纠纷。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强化社会组织功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共建共赢新格局。


第三节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加强公共安全监管。推动网格化管理领域从公用设施、市容环卫等领域进一步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督等社会管理领域延伸,逐步实现镇域全覆盖。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把各类问题和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落实四个最严监管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督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落实主体责任的6+1长效机制,加快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强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餐厨废弃油脂和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监督,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设,推动餐饮智慧监管。实现食品领域从业人员培训每年度达到全覆盖,从业人员100%取得健康证。加强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消防监管信息和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提升消防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优化网络环境,打造内容丰富、风险可控的网络空间和公平诚信网络环境,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全力推动基层武装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和上级有关指示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党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领导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 努力加强基层武装建设。着力做好征兵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征兵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区征兵工作有关指示要求,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汇聚磅礴力量。健全巩固民兵组织,实现民兵新质力量与现役部队优势互补、与联合作战体系对接耦合,为提升新时代国防动员保障打赢能力提供力量支撑。优化民兵编建模式,提高民兵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

提升抗灾应急能力。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综合演练,提高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结合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第八章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本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领导力。按照中央、市委部署和区委安排,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领航定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在静海镇落地落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完善党组织实施有效领导、其他各类组织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为重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群众功能、引领基层治理为重点,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重点,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作,以强化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维护群众各项合法权益。

创新组织体系,提升组织覆盖力。毫不放松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坚持组织牵动、产业带动、政策驱动,把党建与城市管理有机融合,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深入实施红色物业工程,增强城市社区党建整体效应,在城市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制度,保证队伍源头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大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等重点领域中建立党支部的力度。推动党组织覆盖社区、党小组覆盖网格、党员覆盖居民楼栋,将党组织和党员内嵌到网格中,将服务供给实现在家门口。把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设立党组织,在产权单位、市场管理部门、物业公司、骨干企业率先建立党组织,向入驻单位和商家店铺延伸。创新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根据企业的类型、规模、层级和分布区域,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并开展活动、发挥作用。

锻造过硬队伍,提升先锋带动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一线赛马机制,突出实践实干实效,重点从一线培养干部、锻炼干部、选拔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平台、有机会。完善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大胆干、大胆闯,鼓励敢担当、敢作为的良好氛围。对工作没干劲、多年无起色、遇事不担当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免职的免职。以村(居)两委集中换届为契机,采取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持续开展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困难村等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注重发挥驻村指导帮扶作用。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凝聚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严、实、细、快、久的优良作风,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以作风大转变推进工作大落实、服务效能大提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困难。以提高阵地利用率和群众满意率为重点,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坚持支部引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服务群众作用,推动移风易俗,着力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支撑保障力。支持镇人大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好上级有关政策文件。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对帮扶等有利契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总结挖掘一批试点村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将金融、医疗、文化、旅游、购物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项目引进党群服务中心,将阵地建设成为凝聚人心、提振人气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平台。


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健全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统领衔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全镇各类年度计划要严格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镇政府统一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逐项落实目标任务。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严格规划监督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统计部门开展规划指标监测和分析评估。完善规划评估制度、规划调整制度,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全面考核各有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坚持单位自评和统计部门监测相结合,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考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