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的通知(3.子牙园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2-0013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2〕17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其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天津市静海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5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静海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十四五规划》、《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静海区妇女和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2519



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把握重大历史性机遇,统筹推进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园区”)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区委规划建议和上位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十四五”规划,旨在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统领,将“城市矿山、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推向新高度、展现新作为,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静海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实施好规划,对高质量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担当起历史赋予园区的绿色生态发展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迈向园区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发展成就


过去五年,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总要求,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矿山、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要求贯穿于园区发展始终,突出思想引领、突出深化改革、突出提质增效,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持续推进创新改革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十三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4亿元,工业增加值10.29亿元,公共财政收入8.87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一区三园”发展统领创新改革,综合发展实力再有新提升,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排名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179名提升到2019年度的134名,晋升45位,经受住了国家对再生资源进口政策调整和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严峻考验。

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释放。坚持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巩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等示范载体发展优势,为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园区得到了充分实践。突出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建设,形成了报废汽车、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引领,推进市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提速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衔接互补,创建全国唯一的静脉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子牙模式”基本形成。

三、循环经济特色更加凸显。围绕废电线电缆、废家电、报废汽车、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利用,初步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再制造等完整的静脉生态产业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增强,综合拆解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以静脉产业为支撑、动脉产业为引领,推进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构建,有效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业态培育,集聚了银隆、中南、美好、一科、睿智永鑫、巴特瑞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实现了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双轮驱动”,在国家级经开区行列中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四、创新发展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完成国家“863计划、天津市科技支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技创新财政资金达到3346.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亿元。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实现产学研合作,再生资源研究所完成20个功能实验室提级改造,具备了独立开展环境监测和再生资源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搭建了园区科协、循环经济协会等平台。创新动力和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培育循环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4家,有效授权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496项,软件著作权35项,注册商标133个,组建科普e3个,已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生力军。

五、对外开放空间逐步扩大。坚持国际化和区域化发展,加快重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区委区政府访日成果有效落实,与日本北九州市循环低碳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互访、项目、科研等领域实现多层次合作,启动“中日循环低碳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成立中韩循环低碳经济合作促进会,实现了与韩国全罗北道合作。东兴边境合作区对口帮扶成效显著,与广西东兴、越南芒街“两国三地三园”的提级合作深入推进。逐步扩大与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再生资源合作领域。五年来,进出口总额达1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10美元。

六、发展载体功能明显提升。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子牙新城”初具雏形,先后完成大黄庄、三呼庄、大邀铺等9个村庄的整体搬迁,44991.6697万人得到妥善安置。公共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建筑面积25402.7平方米的尚林苑人才公寓和7646.05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及2所幼儿园、1所小学和1所综合学校相继投入使用。社会服务逐步完善,895896897三条公共交通线路投入运营,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累计完成路网建设57.5公里、雨水管网建设87.2公里、污水管网建设49.5公里,建成雨水泵站2座、污水泵站1座,日处理量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等相继投入运行,为“产、城、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综合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全面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成效明显。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散乱污”、“燃煤锅炉”、“地条钢”及建筑扬尘、露天焚烧等得到有效治理47家涉气企业实现在线监测,VOCs合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危废、固废、排污许可管理持续推进,“四清一绿”、河(湖)长制深入落实,为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子牙循环经济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环保、安全、创新、项目建设等为一体的企业精准包保服务制度为发展增添了动力。全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无黑”园区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取得新成效,营造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良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与此同时,园区迈向新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必须破解的矛盾和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的矛盾,产业集聚发展与资源要素匮乏的矛盾,产业功能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能有效良性互动的矛盾,现代管理体制与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改革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等日渐突出。


第二节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展格局面临着重构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经济格局将加速演变,经济规则将加速变动,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加快变革,逆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和贸易增长疲软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持续加剧,产业投资本土回流趋势明显,面临高端回流、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难度将持续加大。世界经济正由工业经济进入新经济发展时代,为园区加快创新改革、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为园区构建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获得更多国际资源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也为园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发展平台提供支撑。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了五个方面22任务举措国家级经开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坚持开放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主旋律,为园区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强大支撑。产业结构将进入深度调整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高质量发展是核心,为园区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从区域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发展战略体系已基本形成,区域战略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将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推动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重构,打造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天津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对接国家战略,天津将呈现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一基地三区”和“津城”“滨城”双城联动发展的明显特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将成为加快区域循环经济特色化、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挥园区独特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增强区域发展战略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强化核心功能,吸纳高端要素聚集。有利于巩固循环经济产业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综上,全球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主流,“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应对市场竞争,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举措,成为应对环境和资源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循环经济专业化园区,发展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有利于为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赋能,助推园区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虹吸效应和蓝海格局。


第二章践行时代特色新思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初心和决心不动摇,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改革开放、聚焦创新竞进,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为根本动力,持续推进创新要素聚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全力构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升级版”,始终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前列,在打造“城市矿山、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策源地”上展现新作为、推向新高度,阔步迈向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突出生态定位,构筑绿色高地。致力于增强生态文明、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动能,坚持循环经济产业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阶段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竞争主动权,抢占未来产业绿色发展制高点,构建循环经济园区绿色创新、高端集聚、宜业宜居的发展新亮点

二、突出双向开放,加快要素集聚。致力于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培育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对外经济活力,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开辟双向开放发展新路径,释放全球化的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圈新优势。

三、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动能转换。致力于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发展要素。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

四、突出空间协调,提升融合功能。致力于增强“三区联动”循环互补协调发展的功能分区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动态调整,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使产业功能集聚辐射能力,生态功能形成绿色屏障,生活功能提升宜居品质,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五、突出政府引导,激发市场活力。致力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三节功能定位


统筹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新地标、新载体、新示范,实现“双区双基地”功能定位。

——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突出“城市矿山”“城市油田”“城市森林”的“三城”建设。健全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回收体系网络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培育具有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实现技术装备的领先化。加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的共享化。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环保处理的集中化、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全力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升级版。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建设全国唯一的静脉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突出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耦合发展。明确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目标与方向做强静脉产业、培育动脉产业,构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共生型产业体系,形成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典型发展模式。完善企业“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多元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放大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优势。加强生态工业延链补链项目引育,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培育业界标杆企业,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质量。全力打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升级版。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突出创新要素集聚。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在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上做出示范。促进生产要素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土地管理上做出示范。发挥产业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优势,在龙头企业壮大、绿色低碳发展、品牌培育上做出示范。推进集电子政务、数字管理、智慧民生、两化融合为一体的智慧子牙平台建设,构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推进企业自动化、精细化分拣技术装备升级,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上做出示范。全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升级版。

——扩大国际合作发展空间。以提升吸纳全球要素资源能力为目标,突出国际国内深度合作。创新中日合作模式,推进中日循环低碳示范园建设,用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合作。创新中韩合作模式,促进中韩在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经贸交流合作。创新多边合作模式,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发挥国际化平台作用,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开展中欧、中德等国际合作,形成国际化循环经济特色合作样板,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示范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双向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双区双基地”的定位目标基本实现,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百名行列,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桥头堡”,静海乃至天津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循环经济“子牙模式”的特色示范优势得到更大释放。

——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增长增速15%以上,真正形成“循环子牙”

——创新驱动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25年,形成一批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型企业,搭建集企业服务、产业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为一体的园区信息化中心,真正形成“智慧子牙”

——开发开放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对外开放体系。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真正形成“开放子牙”

——生态质量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生态治理体系。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率等绿色生态指标完成区下达的指标任务,真正形成“生态子牙”

——城镇建设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城融合体系。到2025年,加速从注重经济发展向城市形态开发建设推进,实现全域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质的转变,商贸、卫生教育等功能基本具备,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真正形成“宜居子牙”

——公共服务目标基本形成与新时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健全完善高效的园区运营管理机制,建成完备的区内路网体系,建立连接市域及跨省公共交通网络,真正形成“便捷子牙”。

专栏1 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增长率

%

19

15

预期性

2土地开发利用率

%

91.87

91.87

约束性

3闲置土地处置率

%

0

100

约束性

4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9996

150

预期性

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5.68

7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2

24

预期性

7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

万美元

15

30

预期性

8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万美元

——

500

预期性

绿色生态

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

完成区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0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

%

——

完成区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1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

完成区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2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率

%

——

完成区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0.47

98

约束性

对外开放

14进出口总额

亿元

25.88

52.05

预期性

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万美元

500

1000

预期性

备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重塑协调均衡新空间


第一节完善布局结构


坚持集聚、集成、集约导向。按照功能分区规划、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配套设施共享、产城统筹协调的思路,突出产业要素、城镇要素、人的要素集聚,科学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布局,实现“三区联动”、功能互补。

1 “十四五”子牙经开区空间布局

本着统筹规划、统筹开发建设、统筹实施时序、统筹资金保障的原则,全面实施园区新一轮规划(20202035),整体形成“一城”、“两带”、“五片区”的空间结构,总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29.82平方公里,供未来发展22平方公里。


2 “十四五”子牙经开区空间结构

一、统筹推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以科研服务区为中心,全力构建三大功能服务板块和可容纳9.95万人居住的“子牙新城”,以“产、城、人”融合催生高效益的经济动能。规划面积5.79平方公里,可供未来发展2.08平方公里。

二、统筹推进生态协同模式优化。以生态功能区和黑龙港河两个“平行轴”为轴线,构建“绿色生态功能带”和“黑龙港河景观带”,兼具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可供未来发展10.87平方公里。

三、统筹推进产业功能分区优化。以子牙快速路迎宾大道轴线,着力构建大功能片区。即:再生资源与精深加工片区、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片区、新材料生产制造片区、绿色新能源研发制造片区和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片区。规划面积23.4平方公里,可供未来发展15.63平方公里。

3十四五”子牙经开区产业功能布局


第二节优化产业功能


产业功能区建设坚持补链、建链、强链导向。遵循“以质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循环”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高效集聚先进要素,优化传统“产业功能分区”,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以功能协调为抓手,在用地功能、道路交通、空间景观、公用设施等各方面做好全面协调与对接,提升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形成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五大功能片区”。

一、再生资源与精深加工片区。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突出资源循环利用的主旋律,夯实园区再生资源产业基础,发挥区域再生资源的基础优势、集聚优势,扩大再生资源交易规模,发展再生资源总部基地。提速有色金属深加工及稀贵金属提取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导入,构建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和产品定价权的再生资源发展体系,适度延伸回收利用产业链,实现园区从初级原料加工供应到高级再生资源产品输出的转变。规划面积4.42平方公里,位于福建道路以东;园区七号路以南;迎宾大道以西、园区一号路以北。

二、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片区。坚持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原则,加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向高效益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再制造产业关键技术,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与再制造产品”闭环发展,推再制造产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长足发展。规划面积6.64平方公里,位于迎宾大道以东;园区二十一号路以南;山东道以西、园区八号路以北。

三、新材料生产制造片区。坚持“创新引领、高端发展、辐射带动”的原则激发产业要素活力,扩展新材料业态空间,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引导传统企业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材料等产业,提升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水平,推进新材料产业同大数据、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形成上下游产业衔接互补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规划面积6.45平方公里,位于福建道以东;园区二十一号路以南;迎宾大道以西、园区八号北。

四、绿色新能源研发制造片区。坚持“创新研发、产业融合、高质发展”原则,把培育新能源产业作为激发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内容。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品研发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开展品牌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同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展开合作,形成技术互补、产业共融的新能源产业新业态,构建起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产业体系。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位于规划干路十八以东;子牙快速路以南;重庆道以西、新城一号

五、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片区。坚持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原则,以全球视野高点定位开放格局,高品质打造合作圈、要素圈、产业圈、服务圈和基础设施圈。以园区与日本北九州合作为载体加快推动与日本在装备、技术、资金、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产能合作,强化技术成果向经济成果转移转化。拓展与韩国、欧国家的合作,形成多元化、便利化国际循环经济合作共同体。规划面积3.54平方公里,位于迎宾大道以东;园区七号路以南;山东道以西、园区一号路以北。


第三节提升新城功能


新城功能区建设坚持兴城、带产、融合导向。本着产城融合、区域一体、以人为本、紧凑集约、智能智慧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高效平台,推进园区新城与产业发展的快速融合升级,凸显经济发展引擎和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城战略优势。

一、提升核心板块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发展定位科学、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格局,提升功能板块的集约发展水平。在新城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统筹设计商业地产、商务办公、科研教育、文化娱乐、商贸购物等功能,凝聚发展合,形成发展动能

二、提升产城融合载体功能。全面加强“子牙新城”与静海城区的对接呼应,提升园区的集聚吸附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静海西南门户的城形象。有序开发建设大型商业项目,持续完善和提升功能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商业布局,构建与园区产业和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商业体系。推进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形成连接区域、市域及省际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争取津沧城际园区设站、货运铁路专线过境,以及津静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等基础教育水平,加快12年一贯制学校、示范镇幼儿园等建设。依托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循环经济领域的公共教育培训基地。推进医疗载体设施建设。构建优质、高端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子牙新城”医院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医疗服务水平。


第四节增强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区建设坚持相融、相邻、相离导向。秉持尊崇自然、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蓝绿交织、和谐共生的原则,推广“生态林+经济林”模式,更大释放林木发展的碳汇功能、隔离功能和产业发展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厂依林而建、人依林而生”的生态格局,增强绿色循环发展活力。

一、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加快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将“产”与“城”中间的绿色生态功能带建设成为“子牙绿肺”,提升绿色生态品质,营造大绿大美生态空间。推进造林绿化、休闲绿道、观光农业建设,优化园区城镇与产业发展结构,以生态环境的提升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实施水系连通循环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增加林地绿植面积,巩固林草地蓝绿空间,增强固碳效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构建林下经济模式。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突出“林地增收、生态增效”,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把园区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生产力。采取林菌结合、林苗结合、林牧结合、林花结合、林蔬结合和林药结合等循环发展模式,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观光、采摘、休闲农业为主,适度发展高档观光农业,打造休闲体验模式。提升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功能,打造循环经济展馆,发展休闲度假与工业观光旅游。


第四章聚合全产业链新能级


第一节拉长传统再生资源产业链长度


一、巩固优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加工产业。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聚优势,集聚国内外相关领军企业,采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行废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四机一脑”和吸油烟机、电热水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移动手持机等“类小家电”的拆解和下游精深加工,形成再生塑料、再生玻璃、复合材料、电子元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引导行业建立上下游产业互补的分工体系,与废旧金属、橡胶、塑料回收利用企业合作,提高资源高质化回收利用专业化水平及利用率。

二、巩固优化报废机动车拆解加工产业。推进报废机动车精细化回收拆解,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工艺水平和利用水平,攻破拆解及再制造中的整机及发动机零部件测试及修复技术难题,逐步扩大拆解和再制造能力。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争取简化区域报废汽车回收流程,扩大拆解和再制造规模。建立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交易市场,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汽车拆解再制造和交易的示范基地。

三、巩固优化废橡塑料再生利用产业。采用国际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全面优化废塑料加工处理工艺,提升新型塑制品制造技术水平。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工程配件、汽车饰材、橡胶颗粒、塑料合金及包装制品、再生PET再生原料及产品,形成循环性的废旧塑料再生利用产业链条。重点引进废旧轮胎再制造、废橡胶的负压裂解再利用、再生胶粉利用等项目。重点开发研制高值化旧轮胎环形硫化翻新、工程机械巨型轮胎翻新、废弃塑料常压裂解燃油等关键设备。

专栏2 再生资源产业链构建

巩固传统再生资源产业基础

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促进产业延链补链,以推进新能、TCL奥博、格林美、格力绿色等再生资源企业产业升级为重点,培育废旧机电拆解加工、废弃电器电子处理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和废橡塑资源化利用等龙头企业10以上。

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延链补链

发展退役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构建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回收、拆解和梯次利用的全产业链,培育引进银隆、巴特瑞、金堃新材料等23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实施梯次利用,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使其可应用储能、通信基站备电及太阳能路灯等多场景的梯次产品。实施再生利用,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等资源化利用,采用干法和湿法分解处理技术高效分离正极材料、铜粉、铝粉等有价金属。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利用产业,推进国家大宗固体废物示范基地建设,引进高质量建筑垃圾综合项目,通过建筑垃圾破碎、分选成粗细骨粉料,替代天然骨料作为工程建设材料等不同领域,制备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制品等,生产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粉煤灰加气砌砖等建筑材料。

推动传统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提质升级,紧盯正威集团铜冶炼及深加工项目,以引进自动化水平高、产品价值高、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可控的万吨级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利用上游企业原料,构建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的有色金属处理加工产业链。探索“循环经济产业补链功能区”建设,加快对湿法工艺提取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补链项目,以及涉及化工工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进行集中布局,实行“圈区管理”,进一步拓展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构筑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上,形成典型示范。

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平台

发展壮大新能“报废王”互联网回收平台和中南废纸交易中心,推进“报废王”静海项目实施,主动对接渤海商品交易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再生资源交易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标准化再生资源交割库,加快构建全国性循环经济交易服务平台。构建废旧动力电池区域化回收体系,打造京津冀“城市矿产”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挖掘高端装备制造再制造深度


一、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贴紧市场需求,以废旧工程机械产品为对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与工艺加工,使之成为品味较高且可利用的资源,以达到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进而使旧工程机械达到或接近与新产品相同的性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重点发展隧道机械起重机机械港口机械等工程机械再制造为国内主要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提供再制造服务,实现最大限度循环利用成套机械旧设备,降低用户的设备购置成本。

二、发展机床再制造产业。深度挖掘机床再制造产业市场,加强机床企业的再制造能力,扩大再制造产业规模,以有价值的废旧机床作为再制造毛坯原料,通过高新技术对其进行修复、性能升级,最终技术性能达到甚至超越新机床的装备水平,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新机床制造成本。重点培育数控机床再制造,针对数控机床,在功能恢复和数控化改造的基础上,实施绿色制造及信息化改造,提升废旧机床综合利用水平。

三、发展现代办公设备再制造产业。准确把握打印机、复印机、电子设备办公设备等数字时代的发展特征,基于园区废弃电器电子产业基础,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办公设备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废旧摄像头、卫星接收器、电脑零部件等产品再制造,开展硒鼓、墨粉盒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整机再制造,补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加工产业链条

四、发展现代医疗设备再制造产业。中国医疗设备再制造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基于现代医疗设备领域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准入门槛高等特点,将医疗设备材料可循环技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加快构建医疗设备再制造闭环供应链。重点发展医疗设备中硬性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及X光等医疗设备核心零部件再制造。

专栏3 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产业链构建

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

紧抓国家放开汽车五大总成零部件再制造的政策机遇,发挥园区报废汽车拆解产业基础,瞄准深圳粤利、广州花都等汽车关键领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引育12报废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项目。探索长城、一汽整车制造企业生产者责任制在子牙经开区的延伸,主要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配套发展活塞连杆总成、汽缸盖、喷油嘴、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变矩器等发动机零部件再制造。强化技术标准引领,探索研究制定技术、企业和行业标准体系,促进报废汽车产品拆解加工产业链的闭环发展。

大力培育多领域产品再制造

基于子牙经开区高新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产业项目,针对数控机床功能恢复和数据化改造,重点培育数控机床再制造项目。发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加工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复印机、打印机等整套办公设备再制造。

加快构建上下游联动的再制造产业体系

借助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医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整套设备再制造。全面促进“一区三园”模式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构建,依托中旺航空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加速园区间的产业联动,为再制造产业表面处理提供技术、产业支撑。


第三节积聚新能源汽车与新材料厚度


一、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立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突出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加快整车系列化发展,拓展车型体系,开拓全新市场领域,建立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氢燃料大巴车和商务乘用车等生产基地。

二、推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扩大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规模。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

利用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生产发展水平,引进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动力电池生产线,推进高镍系、高电压三元等材料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支持开展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构筑、制备及产业化研究,加快高容量、长循环、低成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以钛酸锂电池生产为基础,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高效镍氢电池等产品,重点培育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

专栏4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构建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推进银隆与美亚的深度战略合作,利用美亚燃油乘用车资质、纯电动货车资质,引进梧桐基金,将资质升级为乘用车资质,利用银隆电池、格力凯邦电机、格力车载空调及格力、银隆相关研发平台及技术,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A00小车、纯电动重载货车、纯电动轻型货车,并根据市场情况升级美亚氢燃料货车整车资质。

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公交车型、旅游大巴车型,全新纯电动车型研发,乘用车、核酸检测车、餐厨垃圾车、环卫车生产制造。

氢燃料新能源汽车:氢气制储运、氢能基础设施、氢燃料整车,关键零部件。乘用车、商用车生产制造。

动力电池:锂电电芯及锂离子电池应用,磷酸铁锂电池批量化生产和应用,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

构建氢能产业体系

支持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探索多元化动力结构升级,积极引进氢燃料汽车及配套产业项目,发展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等,引进客车、物流车及环卫车等特种车辆和氢燃料电池商用汽车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形成以氢能基础设施、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与制造、氢能检测等为主的核心产业链条。

汽车循环经济正逆向产业链构建

构建动力电池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制造正向产业链:培育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资源化利用领军企业3家,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领军企业2家,再生资源交易总部、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商贸等生产型服务业企业。依托美亚引进2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开发物流、市政、工程机械、港口牵引用新能源专用车;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引育2家氢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生产企业和4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推进氢燃料高端乘用车、专用车产业化,形成新能源汽车正向产业集群。

构建汽车高质化绿色拆解和综合利用逆向产业链:在提质升级3家既有报废汽车拆解企业的基础上,鼓励报废汽车企业申请新能源汽车资质。瞄准23家技术型优势企业,完善回收拆解评估分拣体系,打通二手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利用东疆综合保税区政策外溢机遇,引入23家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积极对接国家商务部、公安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突破京津冀报废汽车异地注销、贸易壁垒,加快构建京津冀区域废旧报废汽车收集交易体系,着力培育汽车拆解再制造产业链。

培育先进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产业

先进有色金属业,基于园区新能、新利得等企业再生铜产品资源,加强与下游产业衔接,以资源优势重点引进特种电缆和绿色电缆等项目。引导废旧金属深加工企业生产高精尖配件、特种线缆、特种磁性材料等高值、高质产品,形成以特种金属零部件制造、环保型材生产为特色的废旧金属高质化利用产业链。

再生稀贵金属业,积极引进泰鼎环保科技废旧家电拆解项目,促进天津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加工产业的集中布局发展,开展手机、废液晶显示器、废电路板、废荧光灯管和电子信息产品等回收利用。鼓励TCL奥博公司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稀有金属等回收率,如铂、铟、超细钴粉、超细镍粉、稀土永磁材料等。从液晶显示器中提取铟废旧锂电池提取锂、钴、镍等有价金属,废催化剂中提取铂、铑、钯等稀贵金属,废电路板提取金、银等有价金属,废荧光灯管提取镍、钨等稀贵金属,形成高效化提取安全化处理的全产业链。


第五章注入双向开放新引擎


第一节对接区域重大战略


加快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技术转化,全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协同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项目为导向,携手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优势项目有序转移、合理分布集群发展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之间的互补合作,合力共建区域性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力推进废旧高分子材料高效利用,建设园区废纸分拣加工中心和废纸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面提升区域退役动力电池再制造产业化能力。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合力推进优势资源要素集聚,加速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优化打造绿色园区。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协同推进与河北周边市县的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打通毗邻区的“断头路”“瓶颈路”,补齐路网短板,实现与周边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起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园区对外交通道路,加快完成新津涞公路园区段拓宽,西延子牙快速路,打通辖区与省界的交通路网。

二、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依据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等城市定位和发展定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基础,立足园区的产业定位,完善服务功能,形成循环经济产业“承接地”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区”,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

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特色园”。发挥园区良好的再生资源加工处理技术、生产能力等产业基础优势和发展空间,以静脉产业反哺动脉产业,为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服务。

加快建设研发成果“转化园”。围绕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效储能产业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将雄安新区新型能源材料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园区实现产业化,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材料“创业园”。助雄安新区新型能源材料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优势,聚集创新要素引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专栏5 融入区域重大战略

共建合作园区

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园区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建成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一流成果转化基地。

构建承接基地

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构建废弃电器电子、报废汽车等高附加值再生资源重要承接基地和高端装备再制造产业基地。

健全路网体系

推进子牙快速路西延工程,连接河北省界。推进新津涞公路拓宽工程,联通京石高速高速公路,争取货运铁路专线过境。

强化区域招商

强化双招双引,“走出去”“请进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区域建立招商办事处,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及区域商会对接合作,敲门招商引进优质补链强链串联项目,天天搞调研、周周有进度、月月见成效。瞄准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专业招商机构合作,派驻招商人员,定期开展招商活动,加快构建“飞地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深化国际化合作机制


加快推进中日循环低碳示范园建设,拓展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构建更加高端、更加高效的开放平台,促进技术、投资、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升园区循环经济国际水平。

一、深化中日合作。拓展中日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扩大合作成果,走出一条“合作中见成效、借鉴中求创新、发展中显特色”的国际国内双循开放合作之路

扩展产业项目合作。以日本再利用、再制造、再资源化先进技术的导入在园区进行技术中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科研开发孵化转化示范模式推进稀贵金属提取、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再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等产业领域合作,扩大产业投资规模,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经济先导示范模式

扩展技术创新合作。以日本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的导入,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先进技术示范普及。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深化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等高校院所间的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创新技术推广示范模式。

扩展经验交流合作。日本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导入推动模式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增进与日本行业协会、贸易机构以及企业间人员培训与交流,深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互学互鉴循环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形成中日循环低碳示范模式,适时拓展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在技术、投资、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二、拓展保税业务。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纽带,构建便捷化的国际贸易体系,创造功能完善,运行稳健、产业特色鲜明的保税功能区。依托园区海关检验检疫验放中心的载体基础和运行模式基础,积极复制延伸东疆保税区,结合园区循环经济产业特点,探索“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通过复制模式、划定区域、引进项目,增强外经外贸发展,搭建子牙园区产品展示、商品交易、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保税展示交易场所,构建保税交易平台,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全力推进综合保税区创建进程,重点健全完善销售维修、跨境电商物流分拨、制造与再制造及技术研究等功能,推进保税功能区建设。全力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航空、数控机床等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


第六章 引育产业升级新动能


第一节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一、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大学、科研机构等科技资源,布局建设具有一定领先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技术设施落户。实施“产学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争取国内外高校院所在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基地。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多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循环经济、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技术突破的强力支撑。

二、增强领军企业带动。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领域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力强、自主研发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重点支持先进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新建或参与建设独立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企业重技术、重研发、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增强创新主体潜能。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创新体系,增强传统再生资源企业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发展的活跃度。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技术、营销、管理等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参与高校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和项目实施,促进科技力量优化组合与协同创新。实施标准体系建设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运用,持续提高企业市场化竞争力。


专栏6 技术创新工程

科技型企业培育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0以上

雏鹰”“瞪羚”企业培20以上

核心技术攻关

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结合新能源汽车开展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研发和应用,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

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强纯电动车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驱动系统轻量化等技术研究及应用。

循环经济领域:围绕再生资源高质化拆解加工和高端装备再制造,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研究。推进相关领域标准制定,构建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


第二节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一、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深化与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引导,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形成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的管理体制,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循环经济、新能源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强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新能源电池制造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关键产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技术输出。

二、加快构建孵化转化载体。紧密结合静海区“京津冀微创中心”建设,发挥孵化载体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园区建立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加速成长的发展空间,配备小试、中试等专业技术平台,提供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研发、资本对接、市场拓展等深层次孵化服务。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实现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孵化的重要转变,逐步打通孵化载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通道,加速形成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专业化孵化链条,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专栏7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创新平台

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研发平台。联合天津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大学关键学院建设子牙循环经济创新研究院,围绕大宗固废协同处置、废塑料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废弃电器电子、报废汽车、设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创新产业,设置研究方向,通过35年时间,相关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天津乃至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的重点支撑力量。同时,支持银隆、TCL奥博等企业建设氢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华大固能公司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和新能源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力打造相关领域院士工作站。


第三节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启动创新发展“加速器”,优化人才格局,激发创新动力,培育结构合理、技术精尖、活力充沛和持续创新的人才队伍,全力打造群贤毕至、才智涌动、活力迸发的人才“洼地”,形成人才兴产业、产业聚人才的新格局。

一、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人才聚集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贴紧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和基础优势,培养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模式,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加强与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建立科技特派员和创业导师队伍,辅导企业技术创新。

二、推进人才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创新教育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引进孵化平台,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鼓励高校院所、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员携带技术、项目和团队,在园区创办创新型企业。强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推进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落实人才落户、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及其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政策。

三、创新育人用人模式。健全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实施高校大学生回引工程,发挥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优势,建立学习实践就业协同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加大与高校科研力量的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加强密切的共建技术研究与合作,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团队。

专栏8 人才平台建设工程

人才平台

强化园区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建设,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深化与南开大学、中德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园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的循环经济领域科普教育和教学实践的基础功能优势,全面实施大学生回引工程。


第七章筑牢产城融合新载体


第一节优化产城融合结构


统筹城镇化建设与新兴业态的引进和培育,让城镇有动力、有支撑、有品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实现产城融合。

全面构筑新型城镇功能以定位科学、布局合理、功能明细、兼具特色的基本导向,建设集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城居住等三大功能服务体系。

一、商务办公与教育科研体系。位于科研服务居住区内。位于新城十三号路以南、子牙快速路以北、北京道以东、重庆道以西主要满足园区企业生产性服务需要,以及满足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展示宣传需要。突出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公共服务、技术研发、文化教育等主要功能。

二、商业居住及配套服务体系。位于子牙快速路以南、新城一号路以北、北京道以东、黑龙港河以西主要满足示范镇和企业生活服务需要。突出生活居住、商业配套、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主要功能。规划商业地产、购物中心、中小学校等,发展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三、国际合作与产业总部体系。主要带动工业区发展为核心,位于工业区起步区内。园区四号路以北、园区七号路以南、梅州道以东、迎宾大道以西主要满足园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要。突出商业配套综合保税、货物运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等主要功能。


第二节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统筹载体功能、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增强的现代化管理形成与宜居新城相适应的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名副其实的“宜居子牙”。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以常规公共交通为骨干,链接轨道交通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常规公共交通线路,启用公交场站,以3条现状区域公共交通为基础,争取市域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园区与周边地区对接通道建设,争取建设连接京冀的省际交通线路,以实现常规公共交通网络。结合地铁5号线建设,争取连接轨道交通,做好轨道交通站点规划预留。优化园区内部交通路网及管网,新建广东道、浙江道南段、园区十四号路等总长度22.26公里区内道路。随路网建设同步实施交通设施、照明设施、雨污水管线及5座雨水泵站、1座污水泵站建设提升改造老区雨污分流设施

二、提升公共配套能力。推进海清园、海新园商业房地产开发,规划建设用地8.61公顷,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适时启动新房地产开发建设。推进蓝领公寓建设,搭建人才服务配套公建及附属设施建设,采用装配式建设模式,启动尚林苑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推进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占地面积9.46公顷的青少年培训驻地和占地5.66公顷的循环经济展馆,重点显示发展成就、打造形象窗口,树立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标杆推进社会功能设施提升,规划建设12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子牙示范镇医院,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体系,提升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第三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务处理等提供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将“智慧”渗透到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每个细节,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实现园区“管理、生产、生活”三位一体的智慧化。

以信息化创新水平提升为目标,按照“1+3+4+N”的建设思路,打造智慧园区。建成一整套网络基础设施;建成数据、指挥、创新体验“三大中心”;建成企业服务、产业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四大平台”;基于三个中心和四个平台业务功能,通过多组应用,建立安防、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等多层级的智慧应用组合,有效支撑园区智慧化管理体系。

专栏9 智慧园区”工程

三大中心

数据中心:传感监测、视频、空间地理、实时位置、业务、专题等数据资源。

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运营管理、参观交流等,实现对园区多组应用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和展示。

创新体验中心:应用系统、实体模型、电子沙盘、视频短片、动态展板、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多视角、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

四大平台

企业服务平台:网上交易系统、招商服务系统。

产业服务平台: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协作系统。

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系统、招商辅助决策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企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和舆情管理系统。

民生服务平台: 生活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网络

多组应用

智慧安防: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安防管理、交通管理、火灾预警管理等。

智慧交通:智慧化的园区公交乘车体系,多层次、多手段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智慧能源:数字地图和物联网,能源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能耗预警和节能监管等系统。

智慧生态:数据库、监测网络、监测预警、综合分析等系统。


第八章构建现代治理新体系


第一节健全法治园区治理体系


夯实法治基础,推进法治园区、法治社会和法治市场的有机统一,营造法治发展新优势,使法治成为园区新阶段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模式创新,以法治建设促进园区治理模式创新,推进法治园区建设的创新实践,使法治成为园区发展经验的新内涵,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将依法治区作为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强化培育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园区共同崇尚和遵循的法治思维,做到人人讲法纪、处处有规矩、事事按法办、时时照章行。

深化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谋划发展、依法履职用权、依法调节矛盾、依法解决问题,坚持发展循于法、秩序统于法、忙乱止于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第二节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围绕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治理任务、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跟踪、调度、评估和预警,提高专项巡查检查督查的时效性。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以严格管理促环境质量改善,督促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以减少排放确保环境质量改善。加大环境监管,划清责任范围,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强化责任追究,压紧压实“硬责任”,以任务落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二、严格实施环境保护综合治理

(一)大气污染防治。坚持结构调整控增量、工程治理减存量、预警应急降峰值、联防联控阻传输,深化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强园区内露天焚烧管控。持续抑制道路扬尘污染,根据天气状况调整人扫机扫频次,科学控制扬尘。持续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严格落实国家管控规范,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国家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重点行业许可证核发。持续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定期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细化“一厂一策”,保障应急减排措施可操作、可核查,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二)水污染防治。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强化“三水共治”。防范水环境风险,加强对河道的巡查,提高垃圾清运频次,加强对河道堤岸上乱堆乱放等现象的监管。完善汛期水污染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污染源排放监控,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完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在线监测,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推进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控,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三)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确保建设用地、固废危废、核与辐射的“事故零发”。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开展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堆存场所管理,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并实施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堆存场所污染防控方案。加强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监管。加强涉重行业企业管控,结合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排查涉重金属行业企业,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摸清涉酸企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巩固废酸专项整治成果,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废酸、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三、创新“环保管家”服务模式

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增强污染防控和治理效果,科学实施园区“环保管家”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化解环境监管专业人员匮乏、技术装备欠缺等瓶颈。将环境污染问题诊断、系统解决废气治理、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在线监测设备运维、固废综合处置、污染物排放监测以及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等环境服务内容进行集成,拓展采购服务内容,整合优势力量。增强环保服务培训,加大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以及管理水平,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三大战役”宝贵成果。


第三节健全安全应急治理体系


一、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落实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严格落实园区属地监管责任。

健全安全监管网络。明确权责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地位、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理顺园区职能范围,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承担安全生产监管职能。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生产企业网格化监督管理服务,实现安全生产监督“全覆盖”。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考核机制,全面压降事故总量。

二、构建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推动园区企业安全生产建设,督促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履行事故报告、救援和善后赔偿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

安全保障落实到位。提高企业设备、设施、技术水平,从源头杜绝事故和人的自身安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无危害化。推动更多企业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持续巩固安全生产“零死亡”目标。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安全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杜绝先天性隐患,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构建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实现全方位全领域的风险管控强化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切实降低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危险化学品。健全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监管机制。加强对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新工艺、新装置的安全性评定与可靠性分析,淘汰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特种设备。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实施电梯、气瓶、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危险化学品承压设备等专项整治,建立隐患治理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健全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完善特种设备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建设工程施工。加强建筑工地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强化施工现场和临时建筑物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其它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消防安全。推动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建立区域性火灾隐患政府主导、园区协调、企业主责的长效整治机制。推进园区和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

工贸行业。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风险告知制度实施粉尘爆炸场所、劳动密集型场所、涉危涉爆场所、涉酸使用、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监控。

四、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园区、企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促进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周边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强化企业与园区应急预案的衔接,形成体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全覆盖,提高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质量。

加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增强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质保障,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依托优势企业,整合利用现有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通过实物储备、市场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布局合理、调配便捷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应急救援物资的最大化利用。完善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区域间的多方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健全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宣传、培训、考核和演练等制度,梳理和明晰不同层级间应对事故的职责和措施,推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文本修订,提升预案信息化、数据化程度,完善预案备案管理,强化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完善高风险岗位、区域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强化实战化应急演练。


第九章推进改革创新新突破


第一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改革原则,构建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相适应、决策效能和执行效率相匹配、经济新常态和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富有活力、高效运转的运管体制和发展机制,破解新阶段转型发展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和问题。

一、创新运行管理思路。自园区建区以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但尚未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与国家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创新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园区法定机构治理模式,依法成立与政府部门决策相区别的、相对自主的,独立运作,依法承担法律赋予的执行公共政策、进行园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职能,不列入行政机关序列,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局。推动园区由“行政主导、集中管理、统一运营”的传统模式向“灵活、高效、迅速”的新模式转变,发挥其“法定性、独立性、专门性、灵活性”等市场机制的效率优势,为创新创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

二、探索法定机构运行管理路径。法定机构依法具有机关法人资格,独立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原则,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决策科学、运作高效的体制机制,开展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协助区政府有关部门推进履职区域内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其中:

管理权限。市政府通过政府令形式向园区赋权,包括园区规划、土地管理、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招投标管理、投融资管理、运营管理、园区招商、对外合作等权限。

治理结构。设立决策委员会和管理局,决策委员会由管理局局长和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管理局局长由决策委员会在全区处级以上干部中提名,区委、区政府任命,实行局长负责制,负责执行决策委员会的决定。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有效制约。

机构管理。机构设置突出精简高效,拥有较高自主权。管理局可自主确定内部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分工,拥有自主性较高的用人权力,实行市场化为主、多种用人方式并存的选人用人机制,面向全社会和海内外公开选聘高精尖人才,实行职员化管理,以能力配职位,改善行政机构唯资历论的用人模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到法定机构交流任职,聘用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薪酬体系采用企业化方式实行年薪制,将薪酬与考核激励机制相结合,资金来源实行财政拨款和市场化收入相结合。

监管体系。组建内部审计机构,对法定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内部监管,强化人大、纪检监察及审计等部门外部监察,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第二节深化融资投资体制改革


一、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按照现代化竞争力高质量的要求,突出投融联动、高度融合、服务发展的导向,围绕企业关心、政府关切双领域,推进投资与融资双融合发展,以投资带动融资,以融资促进投资,在企业最期盼、发展最急需、效果最显著领域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投资、经营管理和约束机制,成为集融资、投资、建设和经营相结合的集约管理的发展主体,彻底解决经营责权不明、政企不分、职责混淆等问题,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投融资平台制度。拓展多元化的融资工具、融资模式和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管理,实现政府资本、社会资本的高效利用和投融资改革综合性成效。

二、增强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融资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打造健康的投融资环境。

投资决策的标准化。研究制定投资项目综合决策标准,突出投资项目决策主线,培育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总包服务商,鼓励多家专业机构组成咨询总包联合体,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探索建立投资决策终身负责制,通过严格项目决策程序,公开项目决策标准等措施,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

项目管理的全程化。完善构建规划管控项目制度,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的项目生成机制,重大项目应编制投融资规划。实施最严密的事中事后监管,覆盖投资项目的全部领域和项目前期、建设期及竣工结算期三个阶段。搭建数字管理平台,依托智慧子牙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三、突出投融资模式有效管理。建立长效的项目分类融资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针对公益项目以财政预算拨款资金进行直接投资;针对全部为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项目,采用专项债;针对兼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的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采取“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探索土地综合片区开发模式,建立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

四、加强债务风控精细化管理。园区经济基础、汲取能力、调控能力、抗风险能力及透明度等建立园区评价指标建立园区财政能力评估体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园区债务管理正向激励制度,实施债务约束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节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改革


一、创新招商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推行“链长制”招商,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位分管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招商队伍、一个顾问团队”的“五个一”招商推进机制,提升招商的系统性和专业化水平。突出招商实效,对在谈项目主动登门拜访,及时跟进洽谈,加强跟踪调度,尽快正式签约;对签约项目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确保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加强督导调度,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创新招商思维。按照公司化、市场化模式,树立平台思维,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价值倍增效应,通过招商机制体制创新,组建招商促进中心和招商专业化公司,负责搭建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服务平台,为园区招商引资提供公共服务。

创新招商体制。进“招商中心+招商公司”的招商运行模式改革,统筹协调推进招商引资,根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组建定向招商专业团队,分别负责产业发展方向、招商引资政策、组织专题招商活动,统筹协调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和专业招商机构,开展联合招商引资。研究制定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

二、改革招商方法

健全招商策划机制。聚焦招商、主动招商,用心服务招商项目和引进企业,推动形成广招商、招大商格局。围绕双向开放,定期策划组织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实际效果的招商推介活动,形成高层招商机制。

健全招商引导机制。结合国家、天津市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策划论证重点招商项目,编制重点投资产业目录和项目布局指导目录。

加大招商政策宣传。增强开放意识,培育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形成全园区关心、支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招商一线人员培养,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围绕产业政策解读、产业链研究、商务谈判技巧、项目落地服务等方面,制定招商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常态化培训,不断提高招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健全评估机制

建立项目准入专业评估机制。对重大招商投资规模、经济效益、带动能力、发展前景等开展前期评估,尤其是环保、安监的评审意见,为项目选择、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重大项目、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等确有需要的,采取咨询会、论证会或书面征询等方式征求相关专家意见。

创新评审方式。项目评审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规性、风险因素和区域承载能力,包括项目建设内容、用地规模、技术水平、财政贡献、财政成本、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等内容指标,并根据产业特点,突出不同评估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规范招商协议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要将评审内容中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筑面积、地方财政贡献、社会贡献和建设进度等评估内容纳入,约定项目扶持方式、扶持额度、扶持节点及违约责任并形成招商纪要

四、健全退出机制

强预期项目管控。对由于企业自身原因签约逾期不动工、在建逾期不投产、投资逾期不到位、投产后效益不达标的项目,及时依法依规予以督促纠正。如在限期内未能按要求完成整改,要进行依法处置。

加强违约项目管控。对违约的招商引资项目,及时追回已兑现的各项奖励政策,并按项目投资合同条款追究违约责任。对于项目用地被国土部门依法认定为闲置土地的宗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加强优质项目管理。对于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暂时未能兑现招商引资协议有关承诺的,根据事权按“一事一议”原则研究决定具体退出标准。


第十章探索战略实施新途径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作决策、促改革的要求,加强园区党工委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全面领导,发挥好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落实党工委和管委会在规划实施中的主体责任,为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

一、发挥好政治优势。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讲政治的高度搞好园区经济发展,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更大力度推进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保障规划的深入落实。

二、发挥好组织优势。党建前移到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依靠政治优势团结并带领园区各级党组织和企业,把组织优势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提升党建引领力,为“十四五”装上强大的思想引擎,激发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发挥好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确保规划有序推进实施。加强优势项目建设的调度,持续更新和充实项目储备库,加快项目前期策划和落地实施。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调度,抓好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提升,坚持分期建设、统分结合、条块对接、协调联动,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确保新区建设的如期推进和老区的改造升级。加强要素资源配置的调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开放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有效社会投资。


第二节注重实施创新


按照“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产业发展重点,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和实施的效果,制定并实施好各类各项配套规划和行动计划,科学推进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地落实。

一、坚持“多规合一”

发挥“一张蓝图”的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的功能定位,理顺规划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保障,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对标对表循环经济、新能源等领域上为规划,增强规划的纲领性,减少发展的随意性。

二、统筹推进机制

坚持“一产业三保障”

产业发展。把实体经济,尤其是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加快形成系统完备、高端高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增强支柱产业的引领力,向产业强区迈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行动计划保障。加快实施再生资源及精深加工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产业培育、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发展、综合保税区建设和创新改革等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中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智慧园区、产城融合和创新驱动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年度计划保障。采取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策略,发挥年度计划对规划的调节和补充作用,以近期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中长期规划的统筹推进。

组织保障。建立园区规划落实领导机制,明确分工责任,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有利于发展的各项政策;协调市、区两级有关部门支持园区建设,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


第三节完善评估机制


坚持科学统筹,加强运行动态监测,强化规划全程实施控制,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制定约束性指标考核体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中终期评估。

一、建立实施考核机制。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分解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落实部门和工作责任,制定详细的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一项项抓推进,一件件抓落实,以追求卓越、不留余地的工作标准,确保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加大绩效考核,兑现奖惩措施。

二、完善实施监督机制。发挥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加大规划事项督查和执行问责。加强规划实施的企业监督和园区居民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拓展园区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反馈途径,对规划实施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居民为规划实施建言献策,营造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评估修订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健全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实施的跟踪监测,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全面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定期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对发展运行存在明显偏离并难以完成的规划指标及时提出修订方案,落实目标不力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标先进、加压奋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实现园区发展新跨越。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