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区科技局2024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安排
来源:天津市静海区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5-03-18 14:32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两级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赋能静海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担当作为、凝心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深化政治建设,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

    一是夯实理论武装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落实集中学习、网络课堂等学习制度,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强大力量目前,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14次,“三会一课”32次。二是筑牢思想防线。按照党纪学习教育安排,通过党组中心组、“三会一课”、宣讲解读等形式,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组织开展交流研讨3次,人人讲认识、谈体会、话不足,领导干部讲授纪律党课,不断加强纪律意识。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组织制定《方案》《任务台账》,查摆检视问题4制定整改措施4条,持续纠治“四风”,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二)强化责任讲担当,持续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一是党组带头抓落实。组织全体党员签订廉政承诺责任书,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两清单”,《2024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深入抓好区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召开专题会议3次,制定整改措施29条。二是严格监督抓落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春节、“五一”“中秋”“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节前警示教育5次。通过集体谈话、个别提醒,增强党员干部的底线思维、红线意识。三是严明纪律抓落实。在“三重一大”事项上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明选人用人纪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截至目前,晋升党员干部3人,正向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持之以恒抓严干部队伍日常监督管理,紧盯重点人员、关键岗位,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谈心谈话12做细日常监督


    (三)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夯实科技底盘

    一是建立“一区域、一培育库”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服务机制,抓住重点乡镇、重点园区,瞄准主战场及早布局,深挖优质企业资源全面分析创新能力、成长性,经对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筛选出目标企业纳入“培育库”,全力做好育苗扶壮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提升。二是扎实推进科技政策服务深入“5+3重点乡镇园区举办“科技政策面对面”专场培训会,详细解读雏鹰-瞪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流程及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立“业务骨干+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对研发费用归集、专利申请等进行“一对一”精准化、个性化指导至目前,雏鹰、瞪羚企业评价入库149,预计年底达到160家以上;有效期内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89,预计年底达到360家以上;组织两批次共200家企业申报了2024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0家以上。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34亿元,预计全年完成45.5亿元2023R&D全社会投入17.14亿元,同比增长2.2亿元;强度3.42%(全市3.58%),同比增长8.9%,全市排名第七。(2023年为初步数据)


    (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助力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扶持,指导科技型企业完成资质认定,使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为20家瞪羚企业、2家科技领军企业争取市级资金79万元。二是紧密跟踪市级项目指南,全面宣传科技项目申报政策,面对面一对一支持服务重点企业开展项目申报活动,为企业争取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指导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62项,其中农芯科技、大陆制氢、中铁大桥局等3家单位申报的科技项目获批立项4项,争取市级资金300万元,为龙创恒盛争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市级资金261.2万元。三是加强金融助力,邀请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围绕科技金融开展政策服务,为大陆制氢、八方(天津)电气等2家科技型企业取得银行授信8500万元。积极联动区内各金融机构不定期发布科技金融产品,并多次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截至目前,为区内273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需求23.8亿元。

    (五)强化校企对接合作,促进技术升级

   

    一是开展“大院大所静海行”活动积极搭建校企“握手通道”,先后组织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中科先进院及产研院联盟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高校、院所走进园区、走进企业,与相关企业开展对接交流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0余个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与农芯科技共建天津市智能计算与生成式通用智能创新联合体;华大智能产业园与河北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天津仁爱学院与天津滨港电镀、欧泽金属、德威金属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德威金属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区科技局与沈阳市特种加工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爱玛科技集团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协议,并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参与“星聚团泊”健康产业人才发展峰会暨协和留创园人才创业季活动,组织5个重点“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

    (六)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争取创新资源


    一是邀请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多次指导工作,前往合作示范区、子牙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围绕创新平台、科技金融等开展针对性的政策服务。邀请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协会来静海座谈指导,就筹建区科技服务业联盟听取意见建议。邀请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与区相关部门交流座谈,共同探讨智能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二是推动召开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静海行活动,谋划邀请专家、企业到我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交流,助力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组织我区6家服务机构开展交流座谈,共谋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思路举措。推动我区2家生物医药企业加入市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后续继续与市科技局协调对接,继续推进我区重点企业加入后续批次。


    (七)加强科技成果体系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推进区域数字化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功能更新升级,帮助企业发现、挖掘、凝练技术需求,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在区域数字化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技术需求挂榜12个、天津市“揭榜挂帅”平台技术需求挂榜8个。二是积极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通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大讲坛养老大健康专场”、“科技成果转化大讲坛循环经济专场”、“科技成果转化大讲坛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路演专场”等成果对接活动,赋能本地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2024年以来通过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平台新增成果转化一项,成功将中医药大学专利“一种黄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对接转让,并落地科技园成立新公司“唐慎微(天津)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现该企业正与“尚药堂”洽谈委托生产事宜。


    二、存在问题


    虽然2024年我们勠力同心,担当作为,在全体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成绩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对标区委、区政府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是领导班子的“旗帜”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没有结合本部门实际深入思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破解深层次问题上思路不够开阔、举措不够务实。二是党建引领的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争创一流的精气神不足,紧密结合科技主业、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力。产学研氛围不够浓厚,缺少技术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精准对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力不强。四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产业带动效应不突出,就地转化效果不显著,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三、2025工作安排


    一是建强企业育成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由有到精”。根据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变化,及时由雏鹰、瞪羚企业评价调整为高质量科技企业评价。加强对到期重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非国高规上企业、非国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做好初审和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宣讲培训、制作政策“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详细解读高质量科技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流程及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对科技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强指导服务,提供“经常化”“实效化”指导帮助,实现企业精准服务全覆盖,培育一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发展、优质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生态,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二是加快技术攻关破难,推动产学研合作“由虚到实”。大力开展走访调研,支持乡镇、园区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深挖企业技术需求,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精准对接京津冀高校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握手”通道,促成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帮助企业在解决产品研发、工艺创新、节能环保等各方面的需求,着力突破行业内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支持帮助区内企业联合高校承接国家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加速技术改造升级,促进企业向“新”发展。进一步推动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强技术服务联动,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机制,通过专业技术经理人挖掘成果、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实现成果与产业间“双向奔赴”,2025年全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不低于46亿元。


    三是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源“由少到多”。加强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走访调研,推进研发平台后备梯队建设帮助实验室用足用好各项科技政策。加强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政策指导,帮助其提升孵化培育能力,力争实现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功能。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帮助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通过建设一批高能级特色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生物医药专班作用,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畅通对接渠道。组织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部门定期汇报,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召开例会,各单位列出问题清单,通过会议,实现信息共享,研究和解决问题。


    四是争取上级科创资源,推动区域创新效能“由弱到强”。常态化跑步进市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紧密跟踪市级项目指南,组织区优势单位积极申报科技奖项及补贴类项目,争取更多市级项目资金落地静海。鼓励支持高校、企业重点实验室将科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纳入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面向区内企业开放服务,提高科创效能。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及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坚持引育并举,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市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市级人才交流活动,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夯实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