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来源: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03-11 15:07

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1.独流老醋酿造技艺:

    独流老醋,据《天津大辞典》记载:“独流老醋曾为宫廷贡品,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河间府志》中有关于“春分酿酒拌醋”的习俗和“鱼酢”的记载,当时独流酿制的老醋主要作为烹调鱼虾的佐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味和特色,民间食醋之风鼎盛。清乾隆四十一年,独流老醋被钦定为贡品。

独流最早的酱醋园是1665年王家创办的制醋作坊“天立酱园”,天立独流老醋也是中国传统名醋,经3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沿用传统手工技艺,经14道工序、历时3年酿造,形成了独特的固体发酵,两次成熟,三年陈酿的工艺,风味鲜美,口感醇厚,香气突出,从而达到独流老醋特有的传统风味和品质,2008年公布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老东乡”中旺肠子制作技艺:

“老东乡”中旺肠子是1879年,由清朝末年中旺侯式灌肠发展而来,利用天然中药制作,为侯家自创。

传说清末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有中旺籍士兵带灌肠数斤进献,袁世凯尝后大赞其味道鲜美,又复购数十斤,带进清宫分赠其朋友,博得盛赞,于是中旺灌肠名声鹊起,远播四方。

“老东乡”中旺肠子选用当日新鲜猪肉,佐以十几种纯天然调料,配以百年老汤加工而成,经五代传承,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九道工序、经百年老汤煮、熏而成。至今仍保持原始风味,入口鲜美细嫩,风味独特,香而不腻,新鲜爽口,不仅是广大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众多高档酒店的特供产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2005年正式注册“老东乡”牌中旺肠子。2007年,被天津中华风味小吃组委会、天津市饭店协会命名为“天津知名小吃”。2012年公布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

陈官屯冬菜制作历史源于明代,兴于清末,源于陈官屯,盛于天津市,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陈官屯的冬菜选料必须为本地产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这种菜肉厚,菜帮大。冬菜制作最早全部为人工切菜,切好的菜为1.3厘米宽1.5厘米长。用苇席晾晒,每日翻动四次左右,日没收席,晾晒数天,至含水量为百分之55左右,即用手可攥成球,扔在地上散开即可。再用高温炒制大盐,去除盐中水分至粉色即可,再加入本地产红皮蒜用碾子压好后和晾好的白菜、盐按比例添加在一起,放进坛子密封,密封时用三层毛头纸刷猪血,密封效果好,晾干后即使放在院中,也不漏雨水,避光存放25天后就可出坛为成品。陈官屯生产的冬菜 成品颜色金黄,口感咸香,蒜香浓郁,堪称餐桌上的佳品,2016年公布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独流锅巴制作技艺:

1889年,尤氏一家从山东迁至独流,山东人喜食煎饼,到独流后,由煎饼改造后成为最早的锅巴。主料为绿豆面,淀粉,并在绿豆汁中稍加食黄,摊锅需用烧柴灶锅,柴草为堤坡风柳(碎、细、软),将豆汁用标准勺盛一勺,放于锅内,用木刮子摊成圆形,不翻个成型便出锅,不准有一点糊色,放在手中颤悠悠,回凉后便可。独流锅巴特点:颜色金黄,有嚼劲,营养丰富,全部人工制作,纯绿色食品。不仅当地人爱吃,也成为当地饭店特色菜肴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5.独流焖鱼制作技艺:

1900年,当地村民曹国章经营一家小饭店,自创焖鱼,由于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当时人就起名“曹三焖鱼”,主料为鲫鱼,长二寸许。将鱼料理好,经二次油炸,配以醋、酱、葱、姜、蒜、酱豆腐、香油、大料等,用大锅把鱼一个一个地码好,然后下料,再配水,放在炉火上,待水开以后压火,炉灶用煤渣糊住,通开6-7个火眼,温火浸焖,经过10个小时的功夫,才能出锅。焖好的鱼没有刺感,连鱼头都是酥软的,香酥滑腻,有一种独特的酱香味,下酒用饭美味可口,老少皆宜。据说民国大总统曹锟经独流品尝后,大加赞赏,并赐银元数百。现在曹氏后人继续烹制“曹三焖鱼”,并申请为专利,远近闻名。

    6.独流火烧制作技艺:

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独流镇卢万年最早制作卢记糕点,字号为“永兴德”点心铺,火烧是其中的一种点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专门制作火烧,至今已有五代。制作时,首先将和好的面醒一段时间后,擀成条,用熟面制成油酥,涂在面上,加盐或红豆馅,卷好后揪成一样大的面剂子,再擀好后放入平锅内,小火烙熟。独流火烧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皮面松软,油而不腻,凉后也不变硬,存放时间长。每个烧饼重量为一两三钱左右。这种小吃连同独流焖鱼和独流锅巴被当地人称为独流名吃三绝。

    7.双塘包子制作:

    双塘包子制作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双塘有一姓韩的人家,在运河边双塘码头专卖包子。此包子的特点是个头大,又白又软,让人看了就想吃。当时由于包子皮薄馅大,形成了“双塘的包子,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说法。从此,在运河一带,双塘包子出了名,不少人慕名而来。改革开放以来,西双塘食府用大城驴肉做的双塘驴肉包子因驴肉正宗、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因而人们又在前面的传说后加了一句:“双塘的驴肉包子不吃后悔,吃了不后悔”。双塘包子已历经十六代传承,十六代传人张茂山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创新,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从原料产地、馅型调料配伍、打馅手法、包子外观、包子重量、上屉时间等都有严格要求,使包子薄皮大馅,外形美观,食之松软有劲,汁多爽口,味道鲜美,是海内外游客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8.静海“李记”香油制作:

静海磨制香油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在王口镇,因为炒货业的发达,所以有大量的磨制油品的原料,如花生、大豆、芝麻等会再当地流通,所以,也造就了磨制各种油类,特别是香油的必备条件。

静海“李氏”香油制作传承至今已有四代,最初为家庭作坊式少量生产,只为自家食用或者赠送亲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传承人李福明在为改善家庭生活状况,与其子李寿祥开始自行经营香油小作坊。在普通的大锅中清洗芝麻,用自制的大铁铲在浅锅中翻炒芝麻,用石磨磨油,然后进行沉淀、包装等,所有工序均是手工操作。

    静海李氏香油全部采用的原材料为湖北、河南等地的优质芝麻。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生产出的香油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清香浓郁、香而不腻、食而不厌、老少皆宜的特点,畅销国内,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9.“庆丰源”刘记手工馒头制作:

1886年刘存善、刘存德兄弟二人在马厂减河蔡公庄惠丰村开设“庆丰源”馒头老铺,以“戗面”、“粬酵头”、“石磨粉”、“层揉层”、“竹笼屉”、“ 劈柴铁锅”“南运河水”等传统手工艺制作馒头,其馒头的香甜劲道,入口纯正,麦香宜人,深得方圆几十里的厚爱。

19世纪末,北洋军阀袁世凯曾在天津南部小站编练新军,设置主要兵种7520人。1896年初,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慰问练兵,袁世凯列队到马厂减河,等待期间正值“庆丰源”馒头老铺馒头出锅,顿时麦香飘来,袁世凯及迎接士兵闻之口舌生津,精神一振,命人奉上一品,麦味入口纯正,回味香甜,赞赏不已。袁世凯当场决定此馒头应多多制造,用来犒劳辛苦训练之兵士。

   “庆丰源”刘记手工馒头制作技艺传承至今,依旧是其后人刘万里继续经营,并建天津市煜成食品有限公司,更名为“刘班长”馒头,但仍坚持传统老白薯粬酵子发酵,经300次揉和,层层戗实,口味香甜,回味纯正,深受百姓的喜爱。

   10.陈官屯“浙醋”制作:

陈官屯浙醋是天津传统出口食品,其前身是“广茂居”老六条(也叫六道黑)的“淅”醋,后来为什么又改称“浙”醋,这其中和“六道黑”有关。“六道黑”是指静海制醋行业原来有一块木质商标戳记,上有六行说明文字,由于使用日久,木板磨平,字迹不清,只剩下了六道模糊的印痕,于是人们就称它为“六道黑”,就因为字体模糊,人们将其错念为“浙醋”,后来念“浙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将错就错,改为“浙醋”了。

该产品创自清朝乾隆初年,王福源及其先人开设“广茂居”酱园,生产经营各种药酒、露酒、五香冬菜、腊醋(即浙醋)等。1939年,由于生产扩大等原因,“广茂居”广茂居浙醋开始出口至东南亚及香港等地。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陈官屯浙醋由原来如“广茂居”、“三泉永”、“振丰华记”及多家出口合并为由天津食品进出口公司统一出口,继续使用“广茂居”老六条商标。1968年改注册用“长城牌”浙醋商标,并于1974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全标注册至今,从此“广茂居”老六条成为历史。陈官屯浙醋使用“御河”(南运河)水,在传统酿造基础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科技结合起来,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醋厂精选高粱、小米、元米为原料,经过陈酿三伏才出缸外销。这种“三伏老醋”,其色如琥珀,醋液澄清,香气浓郁,酸味柔和,含有醇醛酸、糖脂香的特有风味,为中国调味佳品。

    11.中旺“信记”焖子制作:

中旺镇王官庄焖子,以其纯天然、口感劲道等特点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信末庭,中旺镇王官庄村人,祖传四代制作焖子,他的焖子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是因为其选料精、做工细、绝对不添加防腐剂。首先说选料,他所选的都是经过筛检的、饱满的、色泽好的上等绿豆;再说做工,他制作焖子的每一步都还保持了传统的工艺,首先磨豆出浆,经过沉淀、出浆、再沉淀、再出浆,反复三至四次后得到的粉团十分细腻,然后再经过熬制,定型,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五天左右时间,在制作过程中绝对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或使用色素等,做到了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据说早年间他家的焖子还是进京的贡品,普通百姓很难吃到,所以炒麻豆腐便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如今原料没变,制作工艺没变,焖子的口味没变,只是吃焖子的人变成了普通百姓。

    12.杨老二”酱牛肉制作技艺:

唐官屯镇位于静海区南30公里,也是静海的回民聚集地,在这里有少数民族1900多人,以回族居多,有回族人口将近1800人。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酱制品就特别的地道。

“杨老二”酱牛肉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代,百余年历史。最早,杨氏祖上杨桐春(1863--1945)最初制作酱牛肉、熏鸡仅是自家人食用,逢年过节也送给亲朋,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后来,其子杨国祥(1897年~198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和父亲一起制作,同时也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对外进行售卖,由于味道独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同时将自家手艺传承下来,上世纪40年代暂时停止对外的销售。80年代,第三代传承人杨国祥之子杨学成将自家店铺重新开张,并将字号定为“杨老二”,同时将传承下来的制作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牛肉的酱制过程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配方,只为让顾客吃到纯正浓郁,香气四溢的酱牛肉。

“杨老二”酱牛肉制作从牛肉的选材到屠宰都十分严格,原材料必须是上好的黄牛牛腱子,再由清真寺阿訇检查,并诵读真主之名屠宰;所用的秘制调料也是选用名贵的中草药,再经过预煮、清洗、修选成型、秘料调配、酱卤等48道独家研制的制作工序、24小时的小火酱制,所以他的酱牛肉色、香、味历经多年保持不变,入口香气四溢、口感劲道,让人们回味无穷,成为唐官屯镇乃至周边地区的一大特色食品,也人们聚餐酒桌上必备美食,过节送礼必备礼品。

    13.“杨老二”熏鸡制作技艺:

唐官屯镇位于静海区南30公里,也是静海的回民聚集地,在这里有少数民族1900多人,以回族居多,有回族人口将近1800人。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回族制作的酱制品就特别的地道。

   “杨老二”熏鸡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已有上百年历史。最早,杨氏祖上杨桐春(1863--1945)最初制作酱牛肉、熏鸡仅是自家人食用,逢年过节也送给亲朋,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后来,其子杨国祥(1897年~198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和父亲一起制作,同时也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对外进行售卖,由于味道独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同时将自家手艺传承下来。上世纪40年代暂时停止对外的销售。至80年代,第三代传承人杨国祥之子杨学成将自家店铺重新开张,并将字号定为“杨老二”,同时将传承下来的制作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熏制过程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配方,只为让顾客吃到纯正浓郁,香气四溢的熏鸡。

  “杨老二”熏鸡在制作过程中,从选鸡、配料,到制作工序,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方法,从而才能保证熏鸡的味道多年不变。首先,要选用活的散养蛋鸡,经检疫→宰杀→排酸→整形→煮沸→干燥→熏烤等八道工序,配以多种中草药秘制的调料,加以熏烤而成,整个流程全凭多年的经验,同时要注意投盐要准,才能咸淡适宜;二是火候要准,人不离锅;三是投料要准,保持鲜香。

“杨老二”制出的熏鸡外皮色泽红、亮,入口生津,回味无穷,暨保持了散养鸡原有的鲜味,因中草药的加入,又有健脾开胃的效果,真正香而不腻,是百姓餐桌上常备美食。

    14.王口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吊炉烧饼最早的雏形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战乱,人们为了躲避经常背井离乡,在逃亡过程中制作了一种叫烙饼的食品,这种食品由于火烤后水分流失,易保存不发霉,便于携带,同时好消化,味道咸香,也就形成了吊炉烧饼的雏形。

王口镇的吊炉烧饼在静海可以说家喻户晓,最早,王口镇团结村的钱记、大瓦头的毛记和元记及“刘记“的祖上都做吊炉烧饼,但其他三家早已不再制作,现在只有义和村“刘记吊炉烧饼”传承着这一传统的传统技艺,至今已经已有四代。

吊炉烧饼的制作工具“吊炉”颇有特色。一般制作烧饼的工具是烧饼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炉则是烧饼在下面,火在上面,吊炉的制作充分利用了铁锅的导热性与黏土绝缘性能,其构造也利用了杠杆原理。

烧饼的原料是本地小麦面粉、芝麻、植物油、炒制油酥等各种配料,制作时从和面、揉面、擀面、开挤、烤制,每个环节均不可忽视,直至装入吊炉烤制,吊炉中的火源用果木树的枝干、老榆木等木柴,待几分钟后出炉,一炉色味诱人的二十多个烧饼便生成了。

王口吊炉烧饼因其历史悠久,工艺传统、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美观,深受静海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

    15.独流“刘记”白糕干制作技艺:

独流镇位于静海北部,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汇流入海处,漕运兴旺,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清朝时期,就是通往京津之要道,故而形成水旱码头。由于地理位置显要,由寨而村;由村而街;由街而市;由农而工、而商;人口聚集,五行八作,商铺林立,贸易、漕运繁忙,工业及各类手工业和饮食业应运而生,从而造就了古镇的繁荣与昌盛。

独流镇的饮食业,因受多方文化的影响,经本地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有特色,更是受到本地居民和外来客商的欢迎。独流刘记白糕干就是众多美食中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初由独流镇人刘振萍的祖父制作,传承至今已有三代,原料选用优质的东北稻花香大米、广西优质的红砂糖和东北优质的红小豆,制作分五个步骤,分为制馅、泡米、磨米、上屉、蒸制五部分,制作好的白糕干晶莹透亮,松软又有弹性,豆馅沙性十足,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所以,独流刘记白糕干因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复杂,味道独特而远近闻名,成为本地和往来客商必须品尝和赠送亲友的首选之物。

    16.独流镇“永兴德”绿豆潮糕制作技艺:

独流“永兴德”糕点铺坐落在独流镇南运河西岸工商大街路西,旧时,门铺古朴,庄重大气,上悬黑底金字牌匾“永兴德糕点铺”与本镇毓蘭斋糕点铺”并称独流糕点业的双雄。其产品除本镇消费外,远销津京冀各地。“永兴德”生产的“绿豆潮糕”,以其纯天然、口感爽滑柔软,香甜可口;物美价廉,老少皆宜。深受人们的青睐而远近闻名。

“永兴德糕点铺”是由卢学刚曾祖父卢永年与清咸丰年间1860年创办的字号为“永兴德”的点心铺,绿豆潮糕是其中的一种点心,至今已传承五代。

“永兴德”绿豆潮糕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一是首先是选料,选用优质小黄花绿豆,经过三次筛选,挑出饱满豆粒,浸泡一夜去掉绿皮,剩金黄豆瓣,二是上锅蒸熟晒干;用石墨碾成细粉;三是与白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案板上用双手反复揉搓;使其充分结合,用细筛担匀;四是将担匀的豆面上屉,屉是木制的,中间隔层是用竹条编制的,铺上屉布,先在屉上撒一层薄薄的豆面,中间加上祖传手艺的豆沙馅,上面再加一层豆面,最后用刮尺刮平,打格,上蒸锅,大火蒸25分钟,成品出锅,凉凉包装成品。

“永兴德”制作的绿豆潮糕以其纯天然无任何色素添加剂,口感香甜,爽滑细腻,美观飘香,观之食欲大开,入口即化。具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是四季茶点之佳品,而且历经五代传承,对制作技艺精益求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7.子牙宋记驴肉制作技艺:

子牙宋记驴肉是天津市静海区的传统产品,制作历史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宋氏先祖就在祖籍大城县宋轴北村屠宰活驴,制作熟肉出售。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宋氏第三代传人宋有发迁居东子牙村后,继承祖业,购驴屠宰,自己加工,开设驴肉铺。此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至今已传八代。

第八代传人宋世奎(男,56岁)为了保证驴肉质量,改变了买驴屠宰的旧办法,为了从源头上确保驴肉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他开设了养殖场,自养自繁活驴,饲料里不掺抗生素和添加剂。而且,必须选用是2~3岁无病健康的“青年驴”。在制作过程完全传承着祖上的制作流程和配方,主要分为四大工序。首先,选择鲜活体健的活驴经分解、屠宰后,按照驴体的各个部位把它分割开来,然后放在冷水里浸泡一定时间,把肉中残留的血液浸出后,用百年老汤煮制,老汤内除了放入大料、花椒、肉蔻等10余种调料外,还要严格按照祖传秘方放置调味品,所以,宋记驴肉始终保持传统风味。现在,宋记驴肉的制品有:驴肉、板肠、驴肝、驴杂、蹄筋、驴排、驴蝎子、拆骨肉、驴头肉、驴三件、灌肠等。

子牙宋记制作出的驴肉,肉质鲜嫩,咸香可口,不柴不腻,老幼皆宜,妇孺青睐,是佐餐的极佳菜肴,因而,在静海区乃至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畅销京津冀地区。

    18.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

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源于1892年,传承至今已有四代,最初由清朝末年孙庄子“正兴堂”豆腐坊制作的五香豆腐干发展而来,为孙庄子王家独创,利用本地产的优质大豆加工,天然中草药调味料煮制而成。“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的制作,完全沿习传统工艺,包括润豆、磨浆、煮浆、点卤、倒脑、包干、压制、豆浆煮干、五香汤料煮干、晾干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由于严格的遵守传统手法,五香豆腐干完全保持了传统口味。颜色棕红光亮,使用传统的包干手法,每块豆腐干单独包制,所以为方形但外形圆润无棱角,这也是“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区别于其他豆腐干的重要特征。另外,因采用传统盐卤点卤,所以豆腐干五香味、豆香味结合在一起口感更加浓郁,劲道、浓香四溢这是“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的另一重要特征。

    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天然的原料,在城区及梁头周边地区广受群众欢迎,同时也成为馈赠亲友及群众节日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19.陈官屯青麻叶大白菜种植习俗:

陈官屯镇位于静海区西南部,京杭大运河东岸,因为此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种植核桃纹青麻叶大白菜,最初为农户小规模种植,后来,因当地制作冬菜的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至今,红皮蒜和大白菜的种植面积几乎覆盖了当地农用耕地面积的全部。

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是原产于津冀沿海地区的一个大白菜类型,是经过当地菜农几百年栽培选择形成的。陈官屯镇由于地处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交叉地带,气候多变,土壤盐碱度偏高,因此在此条件下育成的大白菜对不良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形成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对干烧心病的抗性异常突出;从外观上看,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叶面皱缩呈核桃纹状、扩大了光合面积,叶色浓绿、叶绿素含量高、提高了光合效率,球帮呈翡翠色且帮薄,叶球美观、商品性好。陈官屯镇作为冬菜的生产基地,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的种植也就成为一个典型代表。

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在陈官屯镇已有三、四百年的种植历史。《静海区志》中曾写道“昔周颙称乡味之美,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也,味美而食久,运河沿岸产者最良。”晚菘,即青麻叶大白菜。《津门竹枝词》中也有“芽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三冬利赖资何物,白菜甘菘是窖藏”的记载。

    20.陈官屯红皮蒜种植习俗:

陈官屯镇位于静海区西南部,京杭大运河东岸,因为此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种植红皮大蒜,最初为农户小规模种植,后来,因当地制作冬菜的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至今,红皮蒜和白菜的种植面积几乎覆盖了当地农用耕地面积的全部。

陈官屯红皮蒜在天津地区名气非常大,蒜苗高60—70厘料,叶条带披针形,成株功能叶6—12片,色深绿,蒜薹长50——70厘料,鳞茎扁球形,外皮紫皮红色,茎瓣(蒜瓣)肥大,一股6—9瓣,纵径3.5——3.8厘米,横径4.5—5厘米,单个蒜球头重30——41.5克,辛辣味浓,又白又脆,汁多,好吃,除了用于冬菜的制作外,也销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地,由于陈官屯红皮大蒜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国人和外商的欢迎。说起陈官屯红皮大蒜,当地农民有自己的一整套种植技巧,首先要平整土地,施放农家肥等无污染肥料,在惊蛰前后种下蒜种,行距13厘米,株距7厘米左右。在大蒜生长到抽蒜薹前后要进行根外追肥,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在大蒜生长期浇水也非常重要,当苗长到7厘米时浇头水,到抽蒜薹前再浇第二水,整个生长期大约浇3---4水。端午前后,正值蒜薹收获的最佳时节,蒜头收获不宜过早,否则会影响产量,当叶片枯萎,假径松软时为蒜头收获期。收获后,按蒜头的大小分成等级,每40头一辫,或20头一辫,搭架晒干出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