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静海区沿庄镇罗家庄村2000亩农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这里依托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玉米生长的精准呵护,不仅迎来了产量提升,更在节水节肥、省时省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罗家庄村的玉米地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一排排成熟的玉米被卷入机械,秸秆随即被粉碎,不一会儿,收割机便将仓内装满的玉米粒倾倒入运粮车内,高效快速。据罗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齐世喜介绍,今年玉米长势良好,2000亩地预计4天左右就可以收获完毕。

“以前种玉米,浇水、施肥全凭经验,赶上天气不好或者忙不过来,水肥跟不上,产量就不稳定。现在可省心了,手机上就能看到地里土壤是旱是涝,缺不缺肥,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又准又均匀。今年这玉米,个大、籽粒饱满,亩产起码增加了150公斤左右。”齐世喜说。

齐世喜口中的“省心法宝”正是今年村里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这项技术是把遍布田间地头的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设备等各种物联网传感器与灌溉控制设备统一接入大田种植管控中心,根据大田玉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和需肥规律及当前土壤墒情等状况信息,实施对应的灌溉施肥策略,建立灌溉施肥模型,包括灌溉施肥用水用肥量监测,灌溉施肥手动、自动控制和运行维护管理等功能,智能调节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保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

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实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精准供给,相比传统模式,水肥利用率提升30%以上,减少肥料使用量10%—15%,不仅带来了产量的增长和资源的节约,更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智能化升级。

“我们村作为示范点,率先引入这项技术,就是看中了它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的优势。这不仅是种植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发展观念的更新,从过去的‘靠天吃饭’‘经验种地’,转向了现在的‘看数据种地’‘智慧管理’。接下来,我们计划扩大应用面积,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红利。”齐世喜表示。
主办: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 承办:天津市静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话:022-63032395
地址: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迎宾大道99号 邮编:301600 网站标识码:1202230010 津ICP备050016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