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全文检索

浙江温州:从制度、数字到文明的诚信“三重奏”

发布时间: 2025-08-11 来源:无
8月8日,温州迎来第24个“诚信日”。

  38年前的这一天,杭州武林广场,数百双温州劣质皮鞋被当众焚烧。这一把火,不仅烧出了全国关注,也点燃了温州人心中对“质量”和“诚信”的深刻反思。

  2007年,同样的地点,温州人自焚假冒温州品牌的伪劣商品,用行动宣告“信用温州”的坚定决心。

  两把火,一前一后,见证了温州从阵痛中奋起、从危机中重塑的历程,也成为这座城市迈向诚信治理的精神坐标。

  制度立市,筑牢诚信之基

  1987年那场“信任危机”,成为温州发展的分水岭。面对信任断裂,温州以知耻为勇,走上制度化重建之路。

  1993年,温州提出“质量立市”,拉开产业升级和市场规范的序幕;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设立“诚信日”,以立法方式确立城市的诚信方向。

  此后,温州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科学统筹“一盘棋”,形成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率先成为浙江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先后编制《温州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温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温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制订涉及政务诚信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等20多个制度文件,强化政策集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全市推进诚信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目前,温州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红黑名单制度,全面构建起以信用为基础、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围绕高频失信行为,开展专项信用修复行动,通过“AI语音提醒+三书同达”(即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建议书)精准推送,引导失信主体主动修复信用。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信用修复服务2.82万次。

  数字赋能,激活诚信动能

  制度落地,关键在应用。温州紧抓数字化机遇,建成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等,累计为46.9万家企业法人、1.8万家机关单位、110.9万个体工商户和825.6万户籍人口建立信用档案,构筑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

  依托信用分,推行“信易批”机制,对信用良好者实行“容缺受理”“绿色通道”,对信用较差者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瓯江分”作为个人诚信分典范,接入“浙里信用”平台,并在直播、夜市、景区等场景推出“诚信分当钱花”等活动,注册用户超190万,累计调用超2900万人次,真正让信用变资产、诚信可兑现。

  “信用+治理”同样深入基层。人社局“信用就业”、洞头区“百家信”等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优秀案例,信用在医保、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温州成为全省信用数字化改革的活跃样本。

  诚信铸魂,文明风尚入心

  诚信不仅是制度的约束、技术的支撑,更是文明的内核。温州始终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持续推动“全民守信”的文化氛围。

  这些年,我市持续开展“8·8诚信日”系列主题活动,涵盖展览、宣讲、评选、承诺等多个维度,使诚信从政策引导转向全民共识。

  一批平凡而动人的诚信故事也温暖人心:谢岩斌17年辗转千里还清旧债,“兰小草”匿名行善15载终不留名,“诚信老爹”吴乃宜六年还清儿子80万元债务……他们点亮了城市的精神灯塔。

  截至目前,温州先后选树出全国诚信类道德模范2人、省级模范2人、市级模范29人、“诚信浙江人”4人;诚信类“中国好人”11人、“浙江好人”32人、“温州好人”91人,诚信正成为温州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信用温州网、温州道德馆、“网上诚信馆”“诚信一条街”等线上线下平台持续传播信用知识,厚植全民诚信意识,为城市文明注入持续动能。

  8月8日,不只是回望,更是再出发。作为中国改革先行地,温州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执行,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全国提供“温州样板”。

  这座城市,正以诚信为基,迈向更加可信、可敬、可持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