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 统一信用代码 全文检索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6-27 来源:无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1022日区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2214




天津市静海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静海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时期,是天津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是把握发展新机遇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82035)》、《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静海区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聚焦主导产业、聚力科技创新发展,全区科技创新水平、科技竞争力、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显著,创新驱动在全区发展格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突显。

1科技创新主体结构调优。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累计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66家,累计规模过亿元科技型企业264家,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845311家,已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363家,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3家。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活动,区内企业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全区R&D投入强度不断增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认定、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一带一路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等237项重点科技项目获市科技局立项。林海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对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水平不断加强。累计拥有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5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累计众创空间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实现在孵企业87家,创业团队累计达到65个。成功举办包括创客中国智造与再制造创新创业大赛在内的多项赛事,进一步推动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4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在认真研究国家、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瞄准重点发展产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简称科技十条)、《静海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静海区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静海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区科技局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方案》、《区科技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保证上级决策部署落细落实,进一步完善静海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市科技局研发投入后补助项目立项116认定重点新产品31个、杀手锏产品17个、科技领军(培育)企业7个;立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项目9个、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6个;获批科技创新券项目45个。

5积极推进人才计划。积极落实市、区科技人才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获批科技领军和领军培育企业家突出贡献奖9人、天津市创新创业人才3人、区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个。服务我区农业科技工作的优秀科技特派员6名、科技帮扶团队2家。

6科技服务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送科技政策到企业等活动,搭建静海科技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科技创新政策宣传服务,进一步拉近政府与企业的距离,提升了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联合市科技局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组织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培训。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63.5亿元。

7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充分利用三网一员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在历年7.28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段集中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参与群众2万多人,专家接受咨询千余人次。认真做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工作。修订完成《静海区抗震救灾地震监测预警保障计划》,为我区在抗震救灾监测预警中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提供了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全面开展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安全检查,检查共涵盖4117项。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迎来了极其重要的畅通、提升、跨越的时期。面向未来,静海区坚持使命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科技创新的自主发展能力。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挑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颠覆性的技术不断涌现。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愈加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竞争焦点,各国家之间创新竞争态势激烈,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块状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加速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科技环境发生变化,重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静海区要深刻认识目前发展所处阶段,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

2高质量发展要求赋予新定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正处于从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当前,推进自主创新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十三五时期,静海区科技创新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比如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需加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静海区迫切需要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实现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3区域发展格局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区域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市(区)集聚的态势更加凸显,区域间的科技资源争夺更加激烈。静海区作为天津市西南门户,肩负着探索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静沧廊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创新要素方面具有重大机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充分把握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对外科技开放合作和区域科技合作,利用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要素整合,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脑袋上的津门,跳出静海看静海,主动把静海发展放在落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上,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放在五个现代化天津的格局里,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发挥比较优势,谋划定位、研究策略、抓实工作,推动静海构建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4创新发展新趋势提出新要求。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链条扁平化,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加速科学研究和管理方式转变。科学研究正在向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方式方向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推动产业高水平聚集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静海区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立足静海,面向天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坚持四个面向,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握科技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动向,聚焦静海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紧紧围绕静海区政府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开放创新等全面创新。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选择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攻关,突破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营造环境、优化服务方面的引导、推动和保障作用。

开放协同,区域合作。积极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努力实现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的有机统一。建立长效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汇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创新主体要素,围绕区域重大需求增强集群解决能力和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动性。

改善民生,支撑经济。聚焦民生领域重大需求,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文化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助推静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全力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3%

企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累计950家,推动一批企业做优做强。

新动能新业态加速成长。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累计雏鹰企业336家,瞪羚企业109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3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更加明显。

创新型载体高质量发展。突出市场化、专业化、链条化导向,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力争孵化载体累计达到8家,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150个。

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升。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高端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加快聚集。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与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全社会创新活力有效迸发。

1 静海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年预计

备注

1

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

%

2.62

3.3

市规划纲要指标、市绩效考核指标

3

国家科技型

中小企业数

363

950

五年累计950家,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6

4

国家高新技术

企业数

273

400

市规划纲要指标、市绩效考核指标,五年累计新增127家,比十三五时期增46.5%

5

累计认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

11

2

累计13

6

雏鹰企业数

84

252

累计336

7

瞪羚企业数

59

50

累计109

10

企业重点实验室

5

3

累计8

11

孵化载体

5

3

累计8

12

市级以上大学科技园数量

0

1

累计1

三、重点任务

遵循静海区总体发展格局,立足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强化科技支撑,紧紧依托静海区产业布局,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路谋划科技工作。

(一)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推进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和天津体育学院三航母医疗创新集群为引领的、面向科技前沿的原始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生命健康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成果,全力推进静海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生命健康原创地和策源地。积极争取天津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指导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精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重大军民融合技术研究,承担市级科技项目。

2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发挥创新平台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创新组织推进等方面的核心枢纽与载体作用,打造科技创新核心载体。支持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建设,建设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建设。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培育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鼓励金属制品、自行车电动车等传统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3.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实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加强技术合同登记工作,鼓励实施科技成果的研发及成果转化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及企业增加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领域研发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升现有5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支持围绕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电梯钢丝绳、血液病智能化诊断等重点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发挥现有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作用,服务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

4.推动科技创新标志区、集聚区建设。推动环协和天津校区、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天津体育学院的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区、研发聚集区建设,助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高地。协助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日本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合作,打造静海区医养并重的医养结合服务典范。推动中德建立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助推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循环经济标准化平台建设,推动静海制造、产品、技术、标准、品牌链条式走出去。鼓励静海智能制造产业园瞄准高信息集成化进行高端产品开发,提高静海区制造业整体水平。

(二)发展高水平创新主体

1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能级,加大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完善遴选、培育和认定的推进机制,分类精准开展一企一策服务扶持。加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等科技政策宣传与企业培训工作,落实企业研发补贴政策,在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专业型企业。

2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等多库联动,形成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局面,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不少于400。按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着力培育一批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入库培育企业的财政奖励政策,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市级科技项目。

(三)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

1.加强大学科技园顶层设计推动大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大力推动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协和天津校区、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为主要依托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产学研孵化转化基地,打造大健康人才聚集区和健康创新策源地,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主动健康产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发挥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助推其打造成为区域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之一、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

2协调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建设体制机制。协调建立全区推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和多校一园的建设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转化、输出,引导园区持续产业化、国际化,推动大学科技园按照培育市级国家级的层次梯度建设。

2 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三所大学的学科优势

学校名称

重点学科(专业)

天津医科大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分泌(内分泌与代谢内科)(培育)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学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妇产科学、内科学、眼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医神志病学、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肾病学等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

天津体育学院

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

天津市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天津市特色学科:运动健康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

(四)强化开放合作交流

1.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围绕静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推动三地产学研融合,积极促进科技重大专项的联合攻关、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及科研仪器、数据资料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助推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承载平台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促进三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推动形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打造国际开放合作新格局。探索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推动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企业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进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支持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中日低碳循环产业园等园区打造国际合作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支持科技企业到沿线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或分支机构,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品境外开发能力,拓展境外发展空间。

(五)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1.加强高层次人才集聚。实施开放、灵活和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紧密加强静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柔性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持续增加高层次人才数量。探索项目+人才高校+人才企业+人才等多样化人才交流与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逐步打造创新人才首选、创业人才聚集的人才高地。营造包容性的创新氛围,增强高端人才吸附力。

2.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力度。发挥企业人才引领作用。遴选一批发展质量好的人才企业实施重点培养,鼓励其做大做强,带动全区企业快速成长。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内部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等专项,选拔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落实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鼓励各园区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更积极、更灵活、更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

3

加速高层次重点人才引进

积极配合人社部门,以创新人才建设为重点,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着眼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立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项目+团队支持服务实施办法。

(六)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建立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制定关键技术攻关目录动态管理清单,发挥市场化机制组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完善实施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新机制,采取揭榜挂帅、定向择优、定向委托等方式。加快推进科技管理、项目形成、创新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等体制机制创新。

2强化科技金融支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落实202011月天津市发布《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充分利用我市与深交所、上交所、新三板等联合设立天津基地,推动我区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进一步利用好区政府与天津农商银行签订的天津农商银行与静海区人民政府银政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融资便捷高效的科技信贷体系,做好我区科技企业融资工作。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面向科技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缩短审批流程,加大科技担保支持力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应收债款质押融资。建设专业化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开展特色化科技金融培训、对接路演等服务。

3.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强化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推动高校院所前沿技术创业。继续办好双创周、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文化领域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四、重点领域布局

瞄准科技前沿,聚焦重点领域,以创新为引领、应用为牵引,高标准规划大健康、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业及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布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整体提升。

(一)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围绕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以神农谷为载体,促进大健康产业一核心三基地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的联动发展,助力打造京津冀产业特色鲜明、研发创新活跃、制造实力雄厚的大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以推动现代中医药、生物技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等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大健康领域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促进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培育,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1推动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和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前期以推进现代中医药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成果转移转化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加速宣肺败毒颗粒等项目的成果转化;后期积极将协和天津校区、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纳入,整合区内高校资源,打造大健康人才聚集区和健康创新策源地。

3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生物医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前沿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培育天津协和博精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尚药堂大健康集团有限公司等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4 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与

区域大健康产业联动发展方向

区域名称

与示范区合作发展方向

大邱庄工业区

与示范区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康养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开展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研究、测试(检测)、临床应用推广和销售,在大邱庄工业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的生产和售后维修服务。主要涉及领域包括:数字化诊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外科植入器械等)、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康复设备、医用传感器。

静海经济开发区

与示范区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剂的研究创制、测试(检测)、临床应用推广和销售,在静海经济开发区重点进行生物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智能化生产,推进缓释控释、透皮吸收、黏膜给药、靶向给药等现代制剂产业化以及生化、免疫及分子诊断制剂的产业化,建设享有自贸区政策的医药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

在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进行医疗、康复临床应用领域的新材料研发,依托子牙循环经济区引进的国外先进再制造技术开展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配件的再制造服务,与大邱庄工业区协同打造智能医疗设备产业集群,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实现联动发展。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内高校建立产业上下游协作关系,依托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药材种植等优势,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提供药材,高校进行药品研发,静海经济开发区进行批量生产。

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

重点在生活性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电子商务等方面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供服务,提高园区间产业协作关系。

团泊旅游休闲度假区

推进团泊东、西区协作互动发展、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围绕温泉度假游、康体健身游、生态休闲游等,东、西区加强产业对接和协作,互为双方提供游客资源、品牌宣传等,形成链条式、上下游的大健康产业发展链。

杨成庄、双

窑村

借助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契机,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村民人口素质、提高村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提示范区人气活力。借助高品质环湖休闲区的打造和团泊大道等主干道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培训原住居民,优先安排居民就近就业,从事商业、商务服务、旅游服务、康复护理服务等,通过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外来高素质人口带动本地人口素质的提升,推动本地与外来人口和谐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产业,推动与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创新体系构建,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产业环境汇聚活力。

依托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静海开发区,重点推动银隆、天海轮毂电机、爱玛等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休闲运动自行车、动力电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技术创新,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1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天津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获得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天津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建设;

2鼓励企业吸收外部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天津天海轮毂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天津高盛钢丝绳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国外专利技术、购买技术成果,以引进创新走出去的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引进北京的光伏发电项目,推动我区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优化我区能源结构。

5

静海经济开发区

鼓励和引导天津天海轮毂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天津高盛钢丝绳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子牙经济开发区

重点推动天津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建设

(三)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瞄准高附加再生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静海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

支持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研发。依托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研究。

1.节能领域。重点推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支持太阳能、风能等重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结合,以钢铁行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重点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技术及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实现钢铁行业和循环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2.环保领域。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改造。推动钢管龙头企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联合探索本地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改造、探索节能环保技术维护模式,提升本地企业节能环保的新动能;培育技术服务型先进企业。支持企业提高就地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钢管龙头企业的现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技术,推动表面处理领域的企业服务区内企业。

3.循环经济领域。支持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推动废弃电器电子回收拆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研究;促进技术创新合作。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协助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再制造激光修复等技术,独立再制造、再制造旧件回收与供应、再制造信息技术,引进再制造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为区内的再制造企业提供完整的技术服务。

6

节能领域

采取揭榜挂帅制,以钢铁行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重点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技术及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实现钢铁行业和循环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环保领域

重点推动钢管龙头企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联合探索本地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改造、探索节能环保技术维护模式。

循环经济领域

重点推动废弃电器电子回收拆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研究。

(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依托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推进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与京津冀地区绿色建筑、高端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国内绿色建筑领域的样板、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

加强创新平台布局,推动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闭环。引导金属制品等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1.加强研发平台培育。重点推动装配式建筑检验检测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2.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协助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建设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与德国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先进金属加工、绿色建筑材料等产品研发领域的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区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并成为国际产业技术孵化合作区;

3.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支持新型装配式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体系技术研发。

7

加强研发平台培育

重点推动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内装配式建筑检验检测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协助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建设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平台。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按照静海区农业发展目标要求,紧密结合静海区农业发展实际,提炼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瓶颈和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加快推进静海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静海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静海农业产业实际,从静海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都市型农业打造、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等方面,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引育、技术转化与推广模式等,助推静海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本区现代都市型农业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技需求,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

1.现代种业。加大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选育小麦、蔬菜、畜禽、水产等领域优良新品种,并进行配套栽培和养殖技术的筛选,为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种业支撑;

2.农产品深加工及保鲜。重点支持农产品及食品的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储藏保鲜及冷链物流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食品安全。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溯源与安全控制技术;

4.农业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研发;

5.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支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开展利用蚯蚓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6.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动我区星创天地双创平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着重推动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集成和示范应用。

8

现代种业

重点引进选育小麦、蔬菜、畜禽、水产等领域优良新品种,并进行配套栽培和养殖技术的筛选。

农产品深加工及保鲜

重点支持农产品及食品的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储藏保鲜及冷链物流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食品安全

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溯源与安全控制技术。

农业生物制造

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研发。

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

支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开展利用蚯蚓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动我区星创天地双创平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六)加大力度推动科学普及

规划建设区级科技馆,努力加强科普教育基地能力建设,积极提高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技传播能力和公众接待能力构建科普全媒体传播体系,提高科普宣传工作质量。

立足我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支持重点科普示范基地的提升改造。围绕科技创新、防震减灾、创新方法等科普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1.实现媒体科普工作常态化。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媒介,形成协同联动的科普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区融媒体中心两台一报一端主流媒体作用。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2.健全防震减灾宣传体系。建立科技局牵头、多部门合作的防震减灾宣传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充分利用防震减灾宣传周、科技周等重点节点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声像、影视等手段开展宣传,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9

实现媒体科普工作常态化

依托传统媒体与各类媒介,形成协同联动的科普全媒体传播体系。

健全防震减灾宣传体系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五、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

(一)打造大健康产业微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体育学院三航母医疗创新集群,引领发展中医药、特色高端医疗、健康科研、智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合区内资源,共建多学科融合的、集科研中心和专科医疗机构等于一体的国家临床专科医学中心,重点推进中国神农谷、中国医学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等核心项目建设,带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将示范区打造为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国家级血液学科技术创新核心基地、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天津中医药产业基地、中医药智能关键设备制造基地、京津冀慢性病防治与康复基地。

(二)建设子牙经开区微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生资源和再制造及配套服务业试点。重点支持传统拆解等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示范,打造面向汽车零部件拆解、再制造全生态链条,建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再制造基地由信息平台统领一个基地打通收、拆、造、供、需、销产业链全环节,推动构建双向发展汽车链条。以创新财税政策作为基本推动力,辅以标准制定和检验检测机构设立。

10

打造大健康产业微创新中心

汇聚院士资源力量,重点推进中国神农谷项目建设,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围绕中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大健康产品三个重点产业方向,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平台,进行中医药产品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建设子牙经开区微创新中心

重点支持传统拆解等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示范,重点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再制造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实。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强化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联动,做好与产业、人才、教育、知识产权等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完善局区共建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节点,切实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和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统筹指导,确保规划各项主要任务落到实处。

(二)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法制环境,提升法制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各项法律法规及科技政策,做好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理顺政府与市场、资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关系,着力营造科学高效、开放有序、公平诚信、健康成熟的创新市场环境。

(三)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海河产业基金、科技创新母基金、经开区产业发展母基金,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保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市科技局的联动,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研究开发专项资金,促进企业成为创新投入和资本运营主体。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园区通过高校地方、高校园区、高校企业等多种模式,建立跨区域、多元化、综合性的紧缺急需人才库,引进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人才对接、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在静海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园区、企业以柔性引才候鸟专家远程服务等柔性方式聚集人才。

(五)加强监督评估

加快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创新指标统计方法和制度,对重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体系和制度建设,及时掌握规划指标的实现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结合科学技术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