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的通知(2.应急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1-0016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1〕15号
主    题 :
应急管理\应急工作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医疗保障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社会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综合交通运输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经2021915日区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11129




天津市静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静海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应急管理局部署要求,助力静海区实现四区定位六个静海战略规划,结合静海应急管理实际和上位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静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共分为四章,十四节,立足静海区当前应急管理现状,提出今后五年的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规划和构想,旨在以新理念推动应急管理新发展,担当应急管理新使命、实现应急管理新作为。


第一章发展成就和发展环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意味着基本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下一个五年的新征程。站在历史新起点,必须准确把握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区情、事情进行铺垫和预判,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问题的瓶颈和短板,找准制约的盲点和症结,选准发展目标,把应急管理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发展成就

过去五年,静海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应急管理局部署要求,突出思想引领、深化改革,提质提效。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相关部署,20191月静海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按照边组建边应急、边应急边融合的思路,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不断发力,坚守安全生产基本盘,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积累丰富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应急管理

(一)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结合机构改革相关情况,重新成立天津市静海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天津市静海区减灾委员会、天津市静海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天津市静海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天津市静海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和天津市静海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建全以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应急联络员为架构的应急联络机制,区应急管理局与区气象局、卫健委、交通局、生态环境局、消防支队、公安分局交警支队等单位签定应急联动机制框架协议书,与滨海新区和河北省廊坊市、黄骅市、青县等地区签订框架协议,通过信息共享、统筹防控和协同处置,实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区域联防联控。

(二)应急预案和演练不断完善强化。在机构改革后,重新组织修订地震、防汛、森林火灾预案以及相关保障方案,对各单位地震、防汛、森林防灭火等应急职责进行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明显提升,多次开展全区性综合应急演练,演练主题涵盖危化品泄漏、消防救援、地震疏散、油气管线高后果区燃气管道泄漏、蓄滞洪区群众转移、城区分部防汛排水演练等,在演练活动中,各单位各司其职,处置有序,圆满完成各项演练任务,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应急能力积累宝贵经验。

(三)防汛责任及措施进一步抓实。建立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制体系,调整充实区、职能部门、乡镇防汛抗旱组织体系,落实6条市管一级行洪河道、1座水库、4个蓄滞洪区等防汛重点部位行政、管理、技术三个责任人和三级四类责任人责任,严格落实乡镇包村、村分片包户包人的包保责任。按照《静海区防汛抗旱安排意见》,明确清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确保职责任务全覆盖。

(四)应急物资保障进一步加强。摸清全区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物资底数,建立台帐,掌握储备品种、数量、分布和联系人。规范物资代储单位职责、储备种类、调运程序,切实提升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始终坚持把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壮大救援队伍。综合消防应急救援队伍骨干作用充分发挥,部门专业队伍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2020年底,共有专兼职应急队伍42支,共计2262人,预备役民兵救援队伍1万余人。

二、安全生产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压实,督查检查力度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培训持续加力,安全生产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一)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16年至2020年,全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4%,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2%,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属地、属事管理责任。在每年年初,各乡镇、街道、园区,区直有关部门向区政府递交《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通过责任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各乡镇、街道、园区分别与辖区村委会、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确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先后下发《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安全生产职责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有关单位安全生产职责清单>的通知》,明确各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对各单位三定方案进行重新梳理和完善,逐一确定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下发《关于印发静海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的通知》,在企业内部设置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公开栏,使安全生产重点内容一目了然,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问责曝光力度,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为指导企业安全复工复产,编制《企业复工安全生产指导手册》,印制《静海区近年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及对策》,向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广泛发放,累计发放1万余册。

(三)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力度不断加大。以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为重点,突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道路交通、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突出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突出全国全市两会十三运、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突出春季秋季风干物燥、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风雪冰冻等季节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2020年启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采取1+2+10的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切实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10个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通过不间断、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治理,使一大批安全隐患得以发现并有效解决。坚持四铁六必的要求,强化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十三五期间检查企业13.3万家次,查改隐患17.4万项,罚款3660余万元,停产停业300余家,关闭查封148家,保障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整体稳定。

(四)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通过安全大讲堂应急大讲堂安全干部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开通安全生产短信群发平台,创办《静海应急》报刊,印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安全宣传手册》等宣传手册,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切实提升群众、企业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静海正处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应急体制改革、应急科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静海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发展机遇

(一)党和政府为应急管理事业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的发展目标。《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静海的发展构想,为应急管理事业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基本遵循。

(二)机构改革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组织保障。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确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应急管理机制,解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三)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发展契机。《天津市静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静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为不断积累高质量安全发展因素,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带来新契机。

(四)科技创新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应急管理领域完成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北斗技术与卫星遥感、5G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将促使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升级改造。智慧应急是助力安全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要抓住天津市成为全国智慧应急建设试点单位的契机,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五)区域协同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合作空间。京津冀区域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应急救援协同作战、应急物资联储联调等机制建设,为京津冀区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可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协同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能力,维护区域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面临挑战

(一)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点多面广。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城中村、老旧居民小区、城镇燃气管道、油气长输管道、建筑施工等危险源呈现点多面广特征,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类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交织叠加,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二)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压力较大。全区共有重大危险源企业9家,主要是汽油仓储、液氨等易燃易爆单位。其中:一级2家,二级1家,三级2家,四级4家。全区共有危险化学品企业125家,其中包括生产企业12家,储存经营企业16家,加油站97家。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危险、专业人才匮乏等情况突出。

(三)交通运输风险持续攀升。截至到202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79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62公里/百平方公里,大货车数量达到7000余辆,运营的公交车班线58条、330余辆,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交通运输压力不断增大。

(四)自然灾害风险不容忽视。静海地处九河下梢,是海河流域南部水系洪水汇流的主要缓洪区和滞洪区。流经的一级行洪河道6条,二级河道2条,一、二级河道总长222.61km,堤防总长370.515km。全区共有4个洼淀,即东淀洼、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是国家防总确定的蓄滞洪区,面积达1345.58km2,占全区面积的91.2%4个蓄滞洪区中仅33.6万人有安全避险设施或自然高地可就地避险,还有约31万人需转移安置。4处蓄滞洪区的分洪口,难以满足适量适时分洪需要。静海区内主要有三条地震断裂带,分别为天津南断裂、天津北断裂和沧东断裂,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风险。

上述问题和挑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今后五年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深度认知新阶段下的应急管理新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确立好应急管理新理念,用新思想引领应急管理,紧握应急管理的主动权,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一体推进,筑牢应急管理的思想基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区委二届十一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紧扣四区发展战略规划和六个静海建设,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第二节遵循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遵循,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各领域、全过程,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两个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着力解决应急管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风险、减少损失,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始终,紧紧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应急管理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挑战,系统谋划构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

第三节主要目标

坚持以推进静海安全发展为目标,以推动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着力点,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静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控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城市自然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抗大险救大灾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二、分类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2025年目标值

备注

安全生产类

1

亿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三五末下降33%

约束性

2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

约束性

灾害防治类

3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4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能力建设类

5

区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80%

预期性

6

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性

7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8

消防救援人员(国家综合性消防人员、政府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

0.4‰

预期性

9

区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

60%

预期性

10

新增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4

预期性

11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

100%

预期性


第三章主要任务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强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以全新的理念,彰显高质量应急管理之为。

第一节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领导指挥、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体系,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职能作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分类处置、专家支撑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响应程序。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协同能力。制定灾害事故信息直报制度,建立健全灾害事故报送、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快速响应和新闻发布机制,实现决策与行动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和调查处理整改落实情况督办机制,及时开展监督核查,推动措施责任落到实处。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落实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要求,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应急管理队伍准军事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健全执法力量配备、经费和条件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强化专职力量建设。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在有条件的街镇、社区(村)建设应急管理服务站。

二、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分类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建立依法应急决策制度,规范启动条件、实施方式、尽职免责等内容。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实施精准执法。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强化安全监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安全生产执法责任制、联合执法、信息互通、办案协作、执法责任追究等机制,严格落实《天津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施办法》《天津市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提高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第二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助力全域安全运行

三、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在现有职责清单基础上,制定年度清单,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通过明查暗访、督查检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一般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严格抓好事故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落实。

强化行业监管责任。按照《天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任务分工》要求,明晰各部门安全生产任务分工,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深入推进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摸清重大风险底数,建立重大风险清单,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消除监管盲区。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有效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监管。加强安全技术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工艺和技术装备,推进各重点行业领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

四、提高风险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风险研判。加强危险化学品事故、地震、洪水等灾害演化机理研究,分类构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灾害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建立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分析研判及应急处置机制,健全风险动态联合会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加强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动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加强内部安全生产防护装置、处置装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投入,对企业内部的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实现信息化日常管理,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园区数据对接。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自动预警机制和管理制度,实现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及自动预警等功能。持续推进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及基层信息平台建设,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五、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

强化风险源头管控。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全面调查,建立各园区应急资源情况基础数据库。鼓励化工、交通、电力等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工贸、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及运行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详见专栏1),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专栏1 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1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动《天津市静海区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实施方案》的贯彻实施,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等相关制度规范,细化排查标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实施全链条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图和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实现危险化学品一张图一张表动态管控。

2消防领域:开展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养老机构、学校、文物建筑及彩钢板建筑、老旧小区、城中村、三合一场所、电动自行车、外墙保温材料等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3工贸领域:开展企业安全风险摸底排查并分类分级,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台账,持续推动整治整改。加强危险化学品使用、涉爆粉尘、涉氨制冷、金属冶炼、受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

4道路运输领域: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深化农村公路平安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重点监管两客一危,落实一超四罚措施,深化百吨王专项治理,加强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监督管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装远程提醒监控系统,推广车辆安装防碰撞系统。加大普通货物夹带危险货物或谎、瞒报危险货物运输等违法行为整治力度。

5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领域:加强铁路、邮政、城市轨道交通和渔业船舶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城市轨道线路周边安全保护区联合巡查管理机制。

6城市建设及运行领域:严控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深基坑、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脚手架等危大工程施工管理。加强既有建筑改扩建结构、市政基础设施运维的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施工企业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立健全城市供排水、热力、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隐患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机制,逐步实施燃气旧管网改造及旧楼区居民户内管道改造。

7危险废物领域: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

8仓储物流领域:推动落实仓储企业/场所(建筑面积在300 平方米以上)消防安全评估、仓储物品管理、三合一场所管理、安全责任、安全培训、应急预案、库存清单要求。

9油气长输管道领域:推动建立油气长输管道保护和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依法实施油气长输管道等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强化对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投产、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管,严厉打击打孔盗油等破坏油气长输管道的违法犯罪行为。

10特种设备领域:强化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推进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安全、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供热锅炉安全等专项整治,规范检验检测行为,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法定检验,提升质量和技术能力。

11其他领域:全面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网格化,深入农田、场院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强化动火、高处、吊装、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及设备维修等作业的安全管理。

六、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

健全属地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责任制。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组织开展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公路承灾体、公共服务设施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运用第三方服务机构做好各项调查技术服务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加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紧急避难场所基本全覆盖,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深入开展地震灾害、水旱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防治(详见专栏2)。引导社区、村(居)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2 自然灾害风险防治

1地震灾害防治:充分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作用,开展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分类开展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风险隐患识别。重点提升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食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等重点设施达到8度抗震设防标准。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2防汛抗旱: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作用,建设文安洼、东淀洼蓄滞洪区工程。加强一级行洪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改扩建排水设施以及配套工程,推进积水片区改造,建设地下调蓄池。

3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对已查明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程度减轻危害。

4.森林火灾防治:充分发挥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作用,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加强灭火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第三节加强应对能力建设,筑优应急保障网络

七、构建科学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建立种类齐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面向实战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修制订,推进各企事业单位、街镇、园区、村(居)等应急预案修制订,逐级落实应急预案报备制度。推动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检查。加强预案配套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编制。依托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预案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建立预案督促指导机制。制定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全区跨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和高风险地区、高危行业和基层组织的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演练评估。

八、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协同编配公安、交通、建设、电力、通信等精干分队,建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人员培训。

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天津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针对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组织或者依托有关单位,加强危险化学品、抗洪抢险、森林火灾扑救、地震和地质、建筑工程、燃气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街镇组织有关单位,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保安员、红十字救护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要求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制定完善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的措施,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建立社会应急力量资源库。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建立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训练演练等制度,强化应急能力准备。有序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开展能力分类分级测评。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条件保障。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装备配备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补助、单位自筹和社会捐赠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加强区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配齐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

加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依托各类广场、公园等区属设施,推进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十四五期间至少建设3处以上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数据库,纳入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灾后救援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

九、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推进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探索建立军队储备与地方储备共享联动机制,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布局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目录清单,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制定应急物资装备产能储备目录清单。增强企事业单位、街镇、村(居)、社会组织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能力。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加强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制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计划,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储备、调拨、更新轮换、报废等管理制度,以及特需物资装备储备和重大活动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优化捐赠物资装备审批流程。加强应急物资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动态管理。

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加强物资装备统筹调配。制定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加强与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应急物资装备紧急运输合作。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

第四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赋能智慧应急管理

十、进一步加大人才与技术支持力度

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采取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委托培养、教育培训等渠道,推进应急管理岗位专业人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开展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救灾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应急业务能力。加强网格员应急教育培训,强化第一响应人建设。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机制,制定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专项方案,重点开展应急指挥处置、防灾减灾、森林防灭火等专题培训。探索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加快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监测子网,汇聚物联网感知数据、业务数据以及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一网统管

第五节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十一、强化宣传教育培训

构建应急管理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以内容建设为基础、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时期应急管理全媒体传播格局,持续做好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统媒体宣传教育,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特色的应急管理宣传产品。

完善全民安全教育体系。强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运输、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动火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在职业培训中增加应急管理内容。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十二、夯实安全文化基础

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企业资源与安全文化多渠道建设,鼓励公交、交通、能源、电力等公司推进行业领域安全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文化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十三、发挥社会参与作用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技术咨询服务。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健全政府引导、保险机构主导、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负责的市场化事故预防服务机制。实施应急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保险,加强救援人员安全保障。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公告,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紧急运输等应急领域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第六节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凝聚区域应急合力

十四、推动跨区域联防联动联控

健全跨区域应急预案联编联演机制。结合毗邻地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特点,探索编制协同联动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优化细化处置流程。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应急演练。

健全预防预警联动机制。全面梳理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预警信息、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实现毗邻地区联动单位信息共享。加强情报研判会商,适时组织联动单位开展预警形势研判,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共同制定应对措施。

健全协同应对机制。推进联合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完善联合处置流程,根据事件等级,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应急处置实战协同能力。

加强应急资源共享。优化全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专家人才、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配置,加强与毗邻地区及相关部门跨区域资源共享、联动保障,提升协同救援效率。


第四章保障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节点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思路创新引领规划实施的创新,确保应急要素和配套政策加快聚集。科学引领,稳步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高效率推进,加快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管理制度等配套设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应急管理规划谋深谋远,抓细抓牢,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第一节加强组织保障

根据本规划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乡镇、街道、园区,各主责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行动计划,细化分工,落实一岗双责,加强与年度计划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密切协调联动,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重点工程有效落地、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继续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政策,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储备金制度。坚持规划与政策相结合,对列入本规划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资金保障绿色通道机制,着重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重大风险防控、自然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培养、应急科技创新、智慧应急支撑、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与资金支持,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重点项目经费需求。坚持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严审慎用,为规划落地提供经费保障。

第三节强化考核评估

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本辖区、本部门年度计划,定期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区应急管理局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各有关部门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掌握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分析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