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静海区政府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静海区政策文件  >  区政府
名    称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的通知(10.气象篇)
索   引  号 :
11120223000200715W/2021-00201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津静海政发〔2021〕15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其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医疗保障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社会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综合交通运输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经2021915日区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20211129




天津市静海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气象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树立气象服务大局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根据《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天津市静海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将气象事业发展与静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考虑,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静海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并将其作为服务静海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依据,旨在全力提升静海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为静海区人民安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静海气象现代化水平比十二五时期有了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1.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成立静海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区各乡镇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全覆盖,信息发布准确率达100%,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需求村覆盖率100%,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在线率100%,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实现10个委办局37类预警信息及应急信息的实时收集、共享,通过多种发布手段快速发布。雷电大风、冰雹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平均提前量超过46分钟。部门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小河流洪水风险、森林火险等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2.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进一步优化,升级13套区域自动站,实现乡镇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100%全覆盖。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新建一座风廓线雷达,初步具备垂直廓线观测能力。新增1套大气电场仪,扩大有效监测范围、提升上下游雷电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雷电灾害的监测及预报预警能力。

3.初步建立智能气象预报系统

延伸推广智能气象预报产品在静海区各乡镇、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临近、短时、中短期、延伸期预报业务服务产品的格点化。订正本地1×1公里高时空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相比于城镇站点预报,空间精细化程度提高了二十倍。预报准确率稳步上升,十三五期间24小时气温预报订正准确率达到82.3%

4.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决策气象服务敏锐性和针对性日益提高,为区委区政府指挥防灾减灾以及第十三届全运会、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WTA网球公开赛、铁人三项赛等重大活动提供决策依据。高密度、多手段、个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已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气象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不断提升,以优质的气象服务推动乡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序发展。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充分融入到城市生命线保障、应急救援等部门的决策管理。

5.跨区域部门协同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静沧廊区域联防机制落地实施。加强区域联防体系建设,针对区域重大天气过程、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等开展联动监视、联合会商、联防服务等跨区域天气联防;建立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类气象监测信息、预报预警信息及防汛抗旱工作动态、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建立科研合作机制,针对静沧廊三方共同关注事项、着力解决业务中存在困难和不足,联合组织项目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加强人员交流,推进科研成果跨区域应用。

6.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取得重要进展

建立与环保局重污染天气会商机制,各自发挥专业领域优势,结合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扩散气象条件预报,共同对大气污染物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开展大气污染评估业务。适时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服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小危害,为改善本地空气质量提供坚强的气象科学依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不断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人工增雨(雪)、防雹减灾、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

组建静海气象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培养首批区级综合业务副高级专业职称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才2人,承担全国气象行业竞赛天津代表队集训基地任务,输送主教练,天津市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鼓励青年申报项目,提升业务攻坚克难能力,共发表科技论文6设施蔬菜种植园区气象服务信息挖掘与终端推送软件开发项目成果在4个设施农业园区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

(二)静海区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静海气象事业的发展与静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现有气象台站建站时间比较久远,探测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且业务平台面积狭小,制约了台站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建设,不能满足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二是发布系统(一期)网络和使用环境影响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不能达到100%、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技术和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滞后于业务需求、部门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都市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服务与人民的需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产品质量不高、契合度不够、对接需求不及时等。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静海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静海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静海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四区定位、建设六个静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制定静海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纳入我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对于提升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提高我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推进静海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静海气象事业发展是高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人民生产生活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气象部门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加快推进静海气象事业发展是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的迫切需要。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我区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发挥气象部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气象保障作用。

加快推进静海气象事业发展是建设绿色静海、健康静海的迫切需要,是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大力提高我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切实发挥气象部门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助力静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的静海作出更大贡献。

(二)遵循原则

——以服务民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面向静海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环保、水利、交通、体育等部门信息资源融合,优化串联、拓宽并联,推动气象大数据与静海民生各相关领域的融合应用,广泛开展项目合作,提高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智慧气象促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以静海本地经济特色为抓手,开展集运动健康、生态保护等智慧气象服务,以智慧气象保障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以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经济业态动能。

——以生态效益贯穿经济长效发展。加强林、湖气候监测分析,深入开展生态效益评估,保障示范区生态产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和建设,对林海和团泊湖湿地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及保证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平稳、高速及高质量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服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生命安全。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趋利作用,有效规避气象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统筹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及突发气象灾害,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综合效益。

——以科技创新对接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激发科学研究动能,不断深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气象服务需求,切实解决气象服务与人民需求的关键矛盾,充分应用气象前沿科技成果,发挥预测、预报基础优势,通过精准的预报、预测,逐步满足全社会对安全生活、计划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实现具备气象监测精密、气象预报精准、气象服务精细、气象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大于等于50分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7%以上,气象服务保障民生能力显著提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服务保障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能力显著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健康气象、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都市型农业气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提升气象服务能力融入区委区政府建设六个静海远景目标,加强都市气象、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为静海乡村建设、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重点工作的完成提供有力支撑。

气象监测精密。初步建设涵盖东湖西林的气象观测感知网络体系,基本具备林地与湿地相结合的立体化、网格化观测和大气三维综合状态实时获取能力,提升温、湿、风及宜居气象要素等组网观测能力,实现地面基本气象要素分钟级全空间覆盖,形成精细化温、压、湿、风、云实况及社会化观测资源相融合的应用衍生产品。提升气象探测数据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作用。

气象预报精准。基本建立高密度、全周期、精准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提升高密度识别、精准化预报、全周期服务能力,实现短时临近、短中期、延伸期及短期气候预报预测及时、精准、高效,1天内晴雨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月温度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到82%以上暴雨、雷电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到50分钟以上。将10天内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准确率提升5%,开展次季节和季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趋势预测。

气象服务精细。面向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需要,推进集约化气象服务信息技术构架建设,发展基于影响的融入式气象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按需推送的智慧化气象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体系和供给能力现代化。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气象灾害减损率达到95%。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基于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环境模式兼具预报和评估服务功能。实现智能化制作、个性化推送健康气象服务产品。强化智慧型人影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年均增水量3000万立方米左右。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打通气象监测预报防控各关键环节

完善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活化各关键环节动能。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工作机制,构建智能高效的气象灾害联动协同和应急响应体系。细化落实街道、乡镇党政机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深化基础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标准化建设,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强化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加强城市特种气象监测站建设,提升城市易灾区域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快速响应、分区预警、避灾指导。强化城市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继续巩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成果,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和公众灾害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城区防汛等突发事件的气象风险潜势分析与综合研判,实现基于不同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析与综合研判一张图服务。

全面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开展城乡气象灾害风险识别能力建设,收集国土资源、交通、林业、生态环境等行业数据和信息,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图,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区级气象灾害防御业务体系,开展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相应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城市气候风险防范能力。

2.完善智能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拓展。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管理,完善辖区内所有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隐患点的普查、区划和致灾阈值的确定,通过统计历史灾情成因、频次、损失情况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分析每条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隐患点的致灾因子、承灾体、承灾环境,并补充和完善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隐患点详细的基础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水平。

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机制,建立个性化信息发布机制,提升预警信息的靶向服务能力。发展智慧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着力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公众的覆盖率。加强人员密集区和易灾区域电子显示屏建设,充分整合社会现有网络资源实现预警信息的投送,真正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为开放融合、集约集中、综合权威的平台。

(二)着力构建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有效支撑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1.智慧为农气象服务乡村振兴

重点构建与都市农业园区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点)和成果应用转化示范基地,开展农产品仓储、运输专业气象服务,包括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团泊健康产业园,以及观光农业适宜气象服务,包括团泊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林海生态产业示范区。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气候变化对农业结构定量化分析评估。发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可直接应用于田间生产的都市农业气象实用技术。以大数据分析、指标诊断、模型模拟为标志,基本建立覆盖主要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的都市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体系。推进都市农业气象服务链条向产前、产后延伸,建立以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产品气候适宜性评价、农产品品质评价、农业保险、电商服务、农产品期货以及物流、存储等环节的气象服务,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全链条气象服务。

2.智慧交通气象保驾通雄枢纽

当下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静海是接雄连滨的重要交通枢纽,智慧交通的建设中气象条件更是关键环节。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研究和路面摩擦系数影响气象因子研究将主导智慧交通、安全交通的建设方向。加强气象与交通管理、测绘等部门的有效联动,将基于气象、交通、测绘等多部门数据,广泛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收集交通安全气象影响因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交通气象影响模型和智能融合调控模型,并开展针对公众需求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式智能感知交通气象服务,为气象因素导致的交通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静海区的整体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3.智慧气象服务水务建设管理

加强气象水利业务融合,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平等互利、稳步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换与共享、共同开展会商和风险研判、联合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不断深化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为静海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及时、科学、高效、专业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不断提高水旱灾害的防御水平,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4.智慧气象服务重大活动赛事

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规划发展和大型赛事活动,协同重大工程、活动开展气象保障服务,以大邱庄产业结构转型和团泊体育运动赛事气象保障为重点,继续提升实时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精细化时空尺度气象服务业务,开展气候风险评价及邻近气象趋势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全流程协同保障各项活动部署与运行,并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做好窗口气象服务工作,加强与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合作,实现范围内短信息推送功能。

5.智慧气象服务公众生产生活

开展智慧气象以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护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交通、供热、供电等方面提供多途径更专业更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对气象条件分析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制作专业性环境评价产品,为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在林海搭建气象环境监测网,有针对性的提供气象环境实时监测要素,助力构建东湖西林生态大格局。气象部门将以加强区域联动联防、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气象服务质量为抓手,为静海区成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桥头堡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6.智慧气象丰富科普教育宣传

与静海区科协等多单位联动合作,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提升气象科普业务化水平,提高公众知晓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进气象科普品牌化建设,加快气象科普社会化进程。

(三)发展生态气象服务业务,助力构建绿色静海、健康静海

1.助力构建东湖西林生态大格局

提升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实施团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强化遥感监测服务能力,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监测预测技术,动态监测团泊湖湿地,开展保护区生态气象趋势预测。优化团泊湖湿地气象观测站网结构和布局。继续加强对我区气候变化的监测、分析和影响评估,深入开展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林海、团泊湖、东淀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气候资源和气候承载力区划和评估精细化水平。

提高林海灾害防御的气象保障能力。提高林海灾害防御的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先进的林海示范区监测监控网络,分析林海示范区内外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气象条件特点及气象灾害给林区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林海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开发林海灾害防御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完善预警气象信息网络发布和服务措施;加强林海灾害防御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制定林海灾害防御气象应急防御预案,针对林海示范区做好专项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通过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或减缓气象灾害带来的林海灾害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障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又快又好发展和建设,最终建成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健全、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先导示范区。

2.稳步促进静海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完善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升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增加大气污染防治敏感区域和关键区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实现静海地区空气质量和污染气象条件的10天精细化预报,提前预判污染的发生。建立静海地区精细化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动态评估业务,动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科学评估每月空气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服务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景区运营管理中植物养护、花叶观赏、游船服务等与气象密切相关。针对目前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各部门在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方面提出了更加详细的需求,如景区运营部门除了目前提供的短期预报,灾害性天气跟踪服务外还希望提供中长期预报服务产品、观赏花()期预测服务和更加精细化的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服务。与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主要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研究,提升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3.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增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常态化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切实做好林海、团泊湿地等易灾区人工增雨服务森林防火、生态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静海生态功能区、设施农业区、团泊水库区等不同区域在生态环境及修复中的作用和分工的差异性,针对各目标区域对人影的不同需求,科学布设增雨作业设备,开展常态化的增蓄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以及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通过引进和更新作业装备,进一步丰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增强作业能力,提高作业效果。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推动静海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立以气象台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积极与市气候中心、市气象科研所等业务研究单位及各大院校合作,拓展多领域科学研究。以建立人才交流为依托,加强协同育人创新,完善跨部门合作科研创新机制,努力实现以科研水平提升来牵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静沧廊合作机制,加强科技人员交流互访,有效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加快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和提升气象科技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搭建与市局业务研究部门、兄弟省份气象局交流平台,支持人才交流互访,设立科研专项资金,鼓励青年人才在不同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发展需求,加强业务培训,为重大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能力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力争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四、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中央精神,学思践悟,指导实践,增强干部信心、增进干部自觉、鼓舞干部斗志,认真贯彻中央和上级工作部署,主动自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到组织、党建、纪检与气象业务工作相融合,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组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十四五期间静海气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高速前进,为建设气象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的落实

加强领导,科学组织,推动规划落实。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做好静海气象事业规划与市级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完善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统计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区气象局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气象局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编制中期评估报告。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三)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对气象双重领导机制,共同加快静海气象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静海气象事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努力形成公共财政投入持续、稳定、高效支持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稳定支持,确保气象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公平准入条件。鼓励多渠道建立气象信息产业发展反哺气象业务的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资金投入气象事业。

(四)强化法规标准,增强法制保障

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天津市气象条例》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服务、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科普宣传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气象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为我区气象事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五)加强多方合作,培养科技人才

积极参加气象科研业务计划,扩大与国内兄弟气象部门合作,建立科技人员交流、互访的机制,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部门合作,深化气象工作与水务、农业、交通、生态环境、卫生、应急管理、林业、体育等的合作。继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针对业务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

五、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

(一)高标准建设气象预警监测站

以适应静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领导决策及人民生产生活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建设高标准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监测站,实现除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外,配备环境气象监测铁塔、大气成分监测站、风廓线雷达站、土壤墒情监测自动站、雨滴谱仪等实现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业务分区更趋合理,基础业务观测区、人影作业指挥区、突发事件预警区、视频会商调度区、气象服务保障区等各项功能区更加完备。

(二)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二期建设

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建智能感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风险研判和效益评估、质量管理和科普宣教五个分系统,完成数据对接软件、委办局对接硬件建设、拓宽发布。发挥发令枪作用,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技术手段,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预警消息树机制,加强社会再传播效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防范服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利用多种手段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和服务体系,是普及全社会应急知识、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智慧气象服务系统

为满足静海智慧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的需求,以建设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为出发点,组建静海气象大数据云、建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搭建智能监测物联网,开发服务于静海本地节能环保、生活生产、赛事健康、城市内涝等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实现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实现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从而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

(四)建立静海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服务平台

加强环境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建立静海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服务平台,包括气象数据监测模块、精细化预报模块和动态评估模块。实现加密气象观测、精细化环境气象预报、中长期环境气象数值模式、全尺度污染来源追踪和小区域空气质量管控、月季环境气象预测服务、精细化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重污染跟踪服务和专题气象服务等。大气污染防治是决定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细化的气象监测、短期和长期的天气和环境气象预报、精细化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可以有效的帮助一个地区查找污染成因,形成精细化防治方案,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服务能力,助力静海区生态文明建设。

(五)构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灾害防御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建立林海灾害防御气象监测分系统、示范区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完成林海灾害防御气象风险评估、示范区监测数据、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数据综合显示。保障示范区生态产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和建设,对林海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护林区树木及林下种植基地免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影响,保证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平稳、高速及高质量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