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农历十月初七
乡村振兴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乡村振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墙画“绘”说“梨”想生活
文章来源: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3/05/12 09:50:00

墙画“绘”说

“梨”想生活



五月初夏,天朗气清,花开遍地。


在梁头镇前邓村,与繁花一同盛开的还有遍地的“文明实践之花”。


5月9日,梁头镇前邓村示范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落地揭牌,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比翼双飞”的大幕随即拉开。


走进前邓村示范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幅醒目的墙画映入眼帘。




画中,质朴的农民手握黄冠梨喜笑颜开。身后的大片梨园内,黄澄澄的黄冠梨挂满枝头,辛勤耕耘的果农与丰收的果实相映成趣,一幅民心齐、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这画画得多好啊!”

“这就是咱文明实践站的代言人啊!”

“真是新农村、新气象,这不正是咱村的乡村振兴图嘛!”


墙画前,村民们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在老乡们的称赞声中,画中的主角又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带着疑问,记者找到前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健栋,向他“讨教”墙画主人公的由来。


“画中的农民叫张大权,他是村里的党支部委员,也是咱‘四里八乡’的黄冠梨种植能手。”在找寻墙画主人公的路途中,马建栋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不远处,张大权正在打理自家的梨树。说起为何能当上村里的墙画“明星”,张大权说,可能因为自己是第一批尝到绿色农业“甜头”的人,而他口中的这个“甜头”,便得益于前邓村如今的“致富果”——黄冠梨。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前邓村一直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大田作物为主。2008年,张大权开始尝试种黄冠梨,为了把梨树种好,他每天早出晚归,“泡”在梨树林里,经过多年的精心栽培和管理,黄冠梨茁壮成长开始挂果,多年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为了提高梨果品质,张大权采用生态种植管理法,坚持给梨树施有机肥料,给梨果套袋,这样既保留了黄冠梨原有的爽脆口感,又形成了汁多皮靓的特色品质,前邓村黄冠梨也凭借香甜、松脆、水分多的特点,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采购。


看到黄冠梨带来的甜头,村民们都开始蠢蠢欲动,就连最“守旧”的张大爷也加入了黄冠梨的种植队伍。


“开始我还挺担心的,但是大权手把手教,我也就放心了。”从起初的“不屑一顾”到如今的“爱不释手”,张大爷说,自家这“一亩三分地”多亏了张大权的“传帮带”。


去年,张大爷突发心脏病住院,家中三亩地的黄冠梨成了老爷子心里的牵挂。为了让张大爷安心治病,张大权主动代管,全程包办浇水、打药、套袋等梨树管理,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张大爷家的黄冠梨喜获丰收。




孤木难支,众擎易举。凭借着张大权的真心和不遗余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黄冠梨的“种植大队”。为了让梨果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2022年,张大权开始与天津市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农药供应商进行对接。从资料准备、药品选取、合作协商到农药储存与发放、农事记录等,张大权凡事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最终成功申请了前邓村黄冠梨绿色食品A级认证,让村里的“小梨果”正式“持证上岗”。


如今,前邓村已经形成了700亩的黄冠梨种植规模,村内40%的农户都在种植黄冠梨,一条“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前邓村铺展开来,满园的梨树成为了前邓村的“致富树”,张大权也成为了梨果产业的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墙画上的“最佳主人公”。


当然,能当上村里的墙画“明星”,张大权值得“上榜”的事迹远不止这些。



卸下“致富带头人”这个角色,张大权还要在“党支部委员”“应急响应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青年志愿者突击队队长”等多重身份间来回“切换”。村民的电路、水管出现问题,他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村里的燃气安全排查,他也会第一个报名参加;到了露天禁烧期,他还要带着志愿者每天巡查……张罗村里的大事小情已经刻在了张大权的骨子里。他总说,只要自己弦绷得更紧些,干事更勤快些,村民的生活就会更安全、更幸福。




从发展黄冠梨绿色种植产业到参与各项文明志愿服务,张大权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带动村民们日渐月染地进行着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的时代热潮中,一幅民心齐、民风好、农村美的乡村新图景正在日渐成型。




采访结束后,记者又回到了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再看回那幅墙画,张大权的形象似乎更加生动。黄冠梨的乡村振兴图景只是前邓村的发展一隅,未来,这个示范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能续写怎样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