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农历十月初七
乡村振兴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乡村振兴

东淀洼的“双满月”丨挺过“波涛汹涌” 迎来“万物复苏”
文章来源: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3/09/22 14:55:00



东淀洼的“双满月”




挺过“波涛汹涌” 迎来“万物复苏”


开栏语

满月之际,月满之时。这份美好,属于东淀洼。


时间很快,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静海区3个镇、26个村的3.7万多名转移安置群众回迁“满月”。


时光正好,2023年中秋月满夜即将到来。


月满和回家撞了个满怀。因为这两个词的存在,团圆才有了模样。


大清河、北围埝、茁头排干;养殖的鸡鸭、田里的庄稼、来不及采收的瓜果;恢复生产、回归生活、满街吆喝……这些词,成了最多的念叨。


东淀洼的水持续下降,大集的烟火气回来了。这个中秋,台头、王口、独流的美食成为静海美食故事中绕不开的话题。


一个月,刚刚好。惊心动魄的记忆没有走远,抗洪感动的故事始终留在心间。让我怎样感谢你,那些驰援静海的人,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一个月,刚刚好。秋分节气,把时光平分,一半给生活,一半给远方。即便遭遇了生活的磨难,但每一个东淀洼的人,依然坚定生活信心。阳光之中,到处可见奔忙的人们。


一个月,刚刚好。中秋节,是中国人深埋骨髓的那种对家的奔赴和思念。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外出的游子回来了,这个中秋节比过年还热闹,东淀洼又沸腾起来了。


一河挑两洼,秋水共长天。


总有一些故事,值得用文字与光影记录。


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挺过“波涛汹涌” 迎来“万物复苏”



清晨,薄雾环绕,三五成群的飞鸟在田间地头,或低空飞翔,或驻足停歇。驱车来到静霸路与大清河支渠桥交口处的蓄滞洪区,抬眼望去,积蓄的洪水已经被排空,土地、道路、桥梁又都显露了出来。



静霸路两旁,果农们将自家收获的果蔬摆了出来,热情叫卖。一旁的种植园区内,农户们抢抓农时,将应季的种苗栽植在“希望的田野”上……



洪水逐渐退去,抓好农业生产恢复成为台头镇当前的紧迫任务。“铆足劲儿,努力把丢失的时间追回来!”从“土里刨金”的大洼人摩拳擦掌,干劲儿十足,将“你追我赶”的火热场景写在了秋天的“诗行”里。


连接渠旁 排涝补种忙


洪水过后,台头镇大六分村普泽家庭农场内的十几栋大棚棚体基本完好无损。记者透过大棚的风口可以看到,经过多日晾晒,棚内的土壤已经干透,有的地块沿着新起的垄铺设了滴灌软管。


一栋草莓种植大棚里,工人正在忙碌着。随着小型开沟精整机“突突突”地驶过,种植草莓的田垄就起好了。



普泽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强告诉记者,从8月20日回迁后,他就没离开过自家农场。1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渐复苏并持续向好。


“我们农场紧邻静霸线,旁边就是连接渠,8月以来,受大清河行洪影响,渠内积水不断上涨,导致水位升高溢出至农场内,棚室作物全部被泡。我们回迁后,第一时间排水、晾地、旋耕,在这期间就打电话定西瓜苗、黄瓜苗、草莓苗,把落下的时间抢回来。”李强一边介绍,一边安排着工人们起垄、栽苗。



为了缩短栽植时间、提高栽种效率,李强天天围着自家这“一亩三分地”转。“回来之后,我们就没闲着。你看这个棚,是我们刚刚栽完的西瓜苗。”顺着李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郁郁葱葱的瓜苗,一棵棵生长健壮甚是喜人,似是为农场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在,我们种了25亩黄瓜、30亩西瓜,还有2个棚的草莓、2个棚的西红柿,虽然种的时间晚点儿了,但基本上到11月份也差不多能上市了。”盘算着1个月的劳动成果,李强满含希冀,经过这场洪灾,他相信来年定是个丰收年。


信心不减 新苗承载新希望


从普泽家庭农场出来,沿着静台路向西北走,记者来到了台头镇新立村的李兄庄园。



走进李兄庄园的种植基地,满园的桃树映入眼帘,这里丝毫看不出洪涝的痕迹。不远处,庄园负责人李小鹏正带领着工人们采摘、分拣。“多亏了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洪水并没有进村。只是因为内涝及闲置问题,导致了部分蔬果减产降质。”


眼下,正是黄油桃和白油桃收获的时节,虽然今年的油桃比往常多了几分“沧桑”,产量也下降了大半,但李小鹏也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栽种新苗上。“我们今年种植了10个棚的草莓,还种植了水果萝卜,现在正在栽苗阶段,预计在11月份左右上市。”



在一旁的草莓棚内,工人们正忙着栽种草莓苗,开沟、起垄、栽苗、封土、浇水……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李小鹏告诉记者,现在栽种的草莓苗是他们从自家在秦皇岛昌黎的育苗基地里拉回来的。转移后的这1个多月,他们就在老家的育苗基地精心培育各种种苗。回迁后,他们第一时间对接周边农户种苗需求,抢抓时节,将自己培育的30万株草莓苗运回庄园,并将种苗分发给静海区台头镇和西青区辛口镇的种植大户。



“咱自己育的苗不仅品质好,还节省了很多运输费用,很多农户回迁回来都因为错过时间,订不到种苗,我们和大家提前对接,有需要的就帮他们拉回来,就是为了解决大伙儿的燃眉之急。”李小鹏说。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农业生产靠天靠地更靠人心。虽然洪水带来了各种冲击,但东淀大洼人勤劳肯干、众志成城的决心却从未被冲散。



随着农户们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台头镇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渐的缓过来。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台头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定期到镇域内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进行走访指导,对于灾后恢复生产的情况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帮扶。


“眼下,全镇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大家全力以赴,努力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把因灾损失的抢回来,力争实现‘大灾的少减产、小灾的不减产、无灾的多增产’。”望着忙碌的农民,台头镇农业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云启相信,未来的台头终将迎来一片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