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农历十月初七
乡村振兴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乡村振兴

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丨沃野千里奏欢曲 “农”墨重彩绘新篇
文章来源: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3/11/09 14: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静海,这样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发生着。之所以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绩,得益于静海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蔡公庄高粱、宫家屯村甘蔗、台头西瓜、罗阁庄皇冠梨、贺新红薯等“扛把子”特色农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了这条“金扁担”,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绘出“农”墨重彩的新篇章。

  特色种植 赋能乡村振兴

  俗话说“桔不过淮,蔗不过江”。在大家的印象中,甘蔗属于亚热带作物,一般在南方种植,前不久,在杨成庄乡宫家屯村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这种原本只能在南方种植的水果如今却在静海喜获丰收,成为了“南蔗北种”的“独一份儿”。

  “南蔗北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南方水果在北方“安家”,宫家屯村不仅请来了在河北省邯郸市种植甘蔗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还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黑皮的“冀北一号”、青皮的“冀北三号”。宫家屯村党支部委员谢学刚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一共种植了5亩甘蔗,本来想着试种一下,没想到收成还挺好,亩产能达到4000多公斤,一根甘蔗能卖6元左右,市场行情很不错。

  “发展农业就得敢于创新”,这是宫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宫家屯村坚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承等优势,规划实施了“一红一绿”的乡村振兴路子。甘蔗的成功“出圈”让宫家屯村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第一口甜”。

  传统农作物“火出圈”

  前不久,美酒加咖啡,一杯“酱香拿铁”火出了圈儿,这可忙坏了原材料供货商们。今秋,周绍印经营的天津市绍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贵州茅台镇酒厂“再续前缘”,种植的7000亩高粱中的80%将销往贵州茅台镇进行酿酒,说不定你手中的那杯“酱香拿铁”的制酒原材料就出自咱静海。

  “今年种植的‘红缨子’高粱,颗粒饱满紧实,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出酒率好,非常适合酿酒,预计亩产可达350公斤。”周绍印满心欢喜。

  合作社负责人周绍印介绍,“红缨子”高粱是有机糯性高粱,因其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等特性,成为贵州茅台镇优质酱香型白酒的关键酿酒原料。

  丰收的高粱,带给村民火红的日子。此次与贵州茅台镇酒厂的“二度合作”给了周绍印和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底气,周绍印告诉记者,收割后的高粱地将继续种植小麦,通过高粱、小麦轮作,进一步提高土地收益,为稳产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作为农业种植大镇,近年来,蔡公庄镇依托地理环境优势,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按照“稳粮扩菜增畜”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农业生产链条,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镇域经济向快、向好发展。

  又是一年丰收季,红彤彤的高粱穗,映衬出了村民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

  《悯农》诗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道出了粮食粒粒珍贵,来之不易。

  近年来,静海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品种不断培优,繁育优质强筋春小麦3000亩,亩产达到376公斤。全区主要粮食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同时,静海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区共有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民合作社2133家,家庭农场1080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4.89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率9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率达到100%。

  颗颗金黄、粒粒饱满,是广大农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辛勤汗水的结晶。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5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夏粮产量达到10.4万吨,再创新高。在田间地头和晾晒现场,到处一片繁忙景象,全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多年来,静海区紧紧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促进了以设施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立体养殖等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百花齐放”。同时,致力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拓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非生产功能,实现了农业经营的多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