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刘记”白糕干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流镇的饮食业,因受多方文化的影响,经本地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有特色,更是受到本地居民和外来客商的欢迎。独流刘记白糕干就是众多美食中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初由独流镇人刘振萍的祖父制作,传承至今已有三代,原料选用优质的东北稻花香大米、广西优质的红砂糖和东北优质的红小豆,制作分五个步骤,分为制馅、泡米、磨米、上屉、蒸制五部分,制作好的白糕干晶莹透亮,松软又有弹性,豆馅沙性十足,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所以,独流刘记白糕干因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复杂,味道独特而远近闻名,成为本地和往来客商必须品尝和赠送亲友的首选之物。


王口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吊炉烧饼最早的雏形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战乱,人们为了躲避经常背井离乡,在逃亡过程中制作了一种叫烙饼的食品,这种食品由于火烤后水分流失,易保存不发霉,便于携带,同时好消化,味道咸香,也就形成了吊炉烧饼的雏形。
王口镇的吊炉烧饼在静海可以说家喻户晓,最早,王口镇团结村的钱记、大瓦头的毛记和元记及“刘记“的祖上都做吊炉烧饼,但其他三家早已不再制作,现在只有义和村“刘记吊炉烧饼”传承着这一传统的传统技艺,至今已经已有四代。
吊炉烧饼的制作工具“吊炉”颇有特色。一般制作烧饼的工具是烧饼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炉则是烧饼在下面,火在上面,吊炉的制作充分利用了铁锅的导热性与黏土绝缘性能,其构造也利用了杠杆原理。
烧饼的原料是本地小麦面粉、芝麻、植物油、炒制油酥等各种配料,制作时从和面、揉面、擀面、开挤、烤制,每个环节均不可忽视,直至装入吊炉烤制,吊炉中的火源用果木树的枝干、老榆木等木柴,待几分钟后出炉,一炉色味诱人的二十多个烧饼便生成了。
王口吊炉烧饼因其历史悠久,工艺传统、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美观,深受静海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


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源于1892年,传承至今已有四代,最初由清朝末年孙庄子“正兴堂”豆腐坊制作的五香豆腐干发展而来,为孙庄子王家独创,利用本地产的优质大豆加工,天然中草药调味料煮制而成。“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的制作,完全沿习传统工艺,包括润豆、磨浆、煮浆、点卤、倒脑、包干、压制、豆浆煮干、五香汤料煮干、晾干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由于严格的遵守传统手法,五香豆腐干完全保持了传统口味。颜色棕红光亮,使用传统的包干手法,每块豆腐干单独包制,所以为方形但外形圆润无棱角,这也是“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区别于其他豆腐干的重要特征。另外,因采用传统盐卤点卤,所以豆腐干五香味、豆香味结合在一起口感更加浓郁,劲道、浓香四溢这是“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的另一重要特征。
孙庄子“王记”五香豆腐干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天然的原料,在静海县城及梁头周边地区广受群众欢迎,同时也成为馈赠亲友及群众节日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独流锅巴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89年,尤氏一家从山东迁至独流,山东人喜食煎饼,到独流后,由煎饼改造后成为最早的锅巴。主料为绿豆面,淀粉,并在绿豆汁中稍加食黄,摊锅需用烧柴灶锅,柴草为堤坡风柳(碎、细、软),将豆汁用标准勺盛一勺,放于锅内,用木刮子摊成圆型,不翻个成型便出锅,不准有一点糊色,放在手中颤悠悠,回凉后便可。独流锅巴特点:颜色金黄,有嚼劲,营养丰富,全部人工制作,纯绿色食品。不仅当地人爱吃,也成为当地饭店特色菜肴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独流火烧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独流镇卢万年最早制做卢记糕点,字号为“永兴德”点心铺,火烧是其中的一种点心,解放后公私合营,专门制作火烧,至今已有五代。制作时,首先将和好的面醒一段时间后,擀成条,用熟面制成油酥,涂在面上,加盐或红豆馅,卷好后揪成一样大的面剂子,再擀好后放入平锅内,小火烙熟。独流火烧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皮面松软,油而不腻,凉后也不变硬,存放时间长。每个烧饼重量为一两三钱左右。这种小吃连同独流焖鱼和独流锅巴被当地人称为独流名吃三绝。


独流焖鱼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00年,当地村民曹国章经营一家小饭店,自创焖鱼,由于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当时人就起名“曹三焖鱼”,主料为鲫鱼,长二寸许。将鱼料理好,经二次油炸,配以醋、酱、葱、姜、蒜、酱豆腐、香油、大料等,用大锅把鱼一个一个地码好,然后下料,再配水,放在炉火上,待水开以后压火,炉灶用煤渣糊住,通开6-7个火眼,温火浸焖,经过10个小时的功夫,才能出锅。焖好的鱼没有刺感,连鱼头都是酥软的,香酥滑腻,有一种独特的酱香味,下酒用饭美味可口,老少皆宜。据说民国大总统曹锟经独流品尝后,大加赞赏,并赐银元数百。现在曹氏后人继续烹制“曹三焖鱼”,并申请为专利,远近闻名。


“老东乡”中旺肠子制作技艺
“老东乡”中旺肠子是1879年,由清朝末年中旺侯式灌肠发展而来,利用天然中药制作,为侯家自创。
传说清末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有中旺籍士兵带灌肠数斤进献,袁世凯尝后大赞其味道鲜美,又复购数十斤,带进清宫分赠其朋友,博得盛赞,于是中旺灌肠名声鹊起,远播四方。
“老东乡”中旺肠子选用当日新鲜猪肉,佐以十几种纯天然调料,配以百年老汤加工而成,经五代传承,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九道工序、经百年老汤煮、熏而成。至今仍保持原始风味,入口鲜美细嫩,风味独特,香而不腻,新鲜爽口,不仅是广大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众多高档酒店的特供产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2005年正式注册“老东乡”牌中旺肠子。2007年,被天津中华风味小吃组委会、天津市饭店协会命名为“天津知名小吃”。2012年公布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
该技艺为天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静海的编织业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书的《静海县志》中就有记载,马绊草、柳编、苇帘曾被称为静海历史上的三宗宝。
胡连庄杨氏家族的手工柳编技艺,其历史已超过百年。西翟庄人杨贵方(1914年生人)在农业生产之余,就喜欢用当地田间地头生长的柳条、玉米皮、马绊草、蒲草、高粱杆、等编浅子、簸箕、背筐等各种生活用品,后来,就教给他的儿子杨永泉(1935年生人),杨永泉的女儿杨俊艳从小就接受手工编织的熏陶,更加热衷于此,一放学就和家里人一起编制,并将产品送给周围邻居一起使用。杨俊艳高中毕业后开始正式学习柳编、马绊草等编织技术,并在胡连庄建厂,同时将编制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杨氏柳编的原材料全部为田间地头常见的农作物和植物,如柳条、玉米皮,马绊草等。使用前,先要进行删选,将尺寸长、没有疤、芥、粗细均匀、色泽光亮的留下来,并将多余的部分打掉,进行六道工序,并借助剪刀等工具进行编织,编制的产品有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花盆套、吊篮、果盘、宠物笼浅子、笊篱‘簸箩、簸箕、背筐、菜喽、暖壶垫、蒲坛等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并且世代传袭,而且全部为手工制品,由自然材料制成,产品实用、美观,极具静海特色,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民间艺术形式,其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的认可。




独流镇“永兴德”绿豆潮糕制作技艺
该技艺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流“永兴德”糕点铺坐落在独流镇南运河西岸工商大街路西,旧时,门铺古朴,庄重大气,上悬黑底金字牌匾“永兴德糕点铺”与本镇毓蘭斋糕点铺”并称独流糕点业的双雄。其产品除本镇消费外,远销京津冀各地。“永兴德”生产的“绿豆潮糕”,以其纯天然、口感爽滑柔软,香甜可口;物美价廉,老少皆宜。深受人们的青睐而远近闻名。
“永兴德糕点铺”是由卢学刚曾祖父卢永年与清咸丰年间1860年创办的字号为“永兴德”的点心铺,绿豆潮糕是其中的一种点心,至今已传承五代。
“永兴德”绿豆潮糕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一是首先是选料,选用优质小黄花绿豆,经过三次筛选,挑出饱满豆粒,浸泡一夜去掉绿皮,剩金黄豆瓣,二是上锅蒸熟晒干;用石墨碾成细粉;三是与白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案板上用双手反复揉搓;使其充分结合,用细筛担匀;四是将担匀的豆面上屉,屉是木制的,中间隔层是用竹条编制的,铺上屉布,先在屉上撒一层薄薄的豆面,中间加上祖传手艺的豆沙馅,上面再加一层豆面,最后用刮尺刮平,打格,上蒸锅,大火蒸25分钟,成品出锅,凉凉包装成品。
“永兴德”制作的绿豆潮糕以其纯天然无任何色素添加剂,口感香甜,爽滑细腻,美观飘香,观之食欲大开,入口即化。具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是四季茶点之佳品,而且历经五代传承,对制作技艺精益求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旺“信记”焖子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旺镇王官庄焖子,以其纯天然、口感劲道等特点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信末庭,中旺镇王官庄村人,祖传四代制作焖子,他的焖子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是因为其选料精、做工细、绝对不添加防腐剂。首先说选料,他所选的都是经过筛检的、饱满的、色泽好的上等绿豆;再说做工,他制作焖子的每一步都还保持了传统的工艺,首先磨豆出浆,经过沉淀、出浆、再沉淀、再出浆,反复三至四次后得到的粉团十分细腻,然后再经过熬制,定型,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五天左右时间,在制作过程中绝对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或使用色素等,做到了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据说早年间他家的焖子还是进京的贡品,普通百姓很难吃到,所以炒麻豆腐便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如今原料没变,制作工艺没变,焖子的口味没变,只是吃焖子的人变成了普通百姓。


子牙宋记驴肉制作技艺
子牙宋记驴肉是天津市静海区的传统产品,制作历史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宋氏先祖就在祖籍大城县宋轴北村屠宰活驴,制作熟肉出售。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宋氏第三代传人宋有发迁居东子牙村后,继承祖业,购驴屠宰,自己加工,开设驴肉铺。此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至今已传八代。
第八代传人宋世奎(男,56岁)为了保证驴肉质量,改变了买驴屠宰的旧办法,为了从源头上确保驴肉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他开设了养殖场,自养自繁活驴,饲料里不掺抗生素和添加剂。而且,必须选用是2~3岁无病健康的“青年驴”。在制作过程完全传承着祖上的制作流程和配方,主要分为四大工序。首先,选择鲜活体健的活驴经分解、屠宰后,按照驴体的各个部位把它分割开来,然后放在冷水里浸泡一定时间,把肉中残留的血液浸出后,用百年老汤煮制,老汤内除了放入大料、花椒、肉蔻等10余种调料外,还要严格按照祖传秘方放置调味品,所以,宋记驴肉始终保持传统风味。现在,宋记驴肉的制品有:驴肉、板肠、驴肝、驴杂、蹄筋、驴排、驴蝎子、拆骨肉、驴头肉、驴三件、灌肠等。
子牙宋记制作出的驴肉,肉质鲜嫩,咸香可口,不柴不腻,老幼皆宜,妇孺青睐,是佐餐的极佳菜肴,因而,在静海区乃至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畅销京津冀地区。


“杨老二”酱牛肉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官屯镇位于静海区南30公里,也是静海的回民聚集地,在这里有少数民族1900多人,以回族居多,有回族人口将近1800人。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酱制品就特别的地道。
“杨老二”酱牛肉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代,百余年历史。最早,杨氏祖上杨桐春(1863--1945)最初制作酱牛肉、熏鸡仅是自家人食用,逢年过节也送给亲朋,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后来,其子杨国祥(1897年~198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和父亲一起制作,同时也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对外进行售卖,由于味道独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同时将自家手艺传承下来,上世纪40年代暂时停止对外的销售。80年代,第三代传承人杨国祥之子杨学成将自家店铺重新开张,并将字号定为“杨老二”,同时将传承下来的制作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牛肉的酱制过程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配方,只为让顾客吃到纯正浓郁,香气四溢的酱牛肉。
“杨老二”酱牛肉制作从牛肉的选材到屠宰都十分严格,原材料必须是上好的黄牛牛腱子,再由清真寺阿訇检查,并诵读真主之名屠宰;所用的秘制调料也是选用名贵的中草药,再经过预煮、清洗、修选成型、秘料调配、酱卤等48道独家研制的制作工序、24小时的小火酱制,所以他的酱牛肉色、香、味历经多年保持不变,入口香气四溢、口感劲道,让人们回味无穷,成为唐官屯镇乃至周边地区的一大特色食品,也人们聚餐酒桌上必备美食,过节送礼必备礼品。


“杨老二”熏鸡制作技艺
该技艺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官屯镇位于静海区南30公里,也是静海的回民聚集地,在这里有少数民族1900多人,以回族居多,有回族人口将近1800人。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回族制作的酱制品就特别的地道。
“杨老二”熏鸡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已有上百年历史。最早,杨氏祖上杨桐春(1863--1945)最初制作酱牛肉、熏鸡仅是自家人食用,逢年过节也送给亲朋,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后来,其子杨国祥(1897年~198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和父亲一起制作,同时也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对外进行售卖,由于味道独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同时将自家手艺传承下来。上世纪40年代暂时停止对外的销售。至80年代,第三代传承人杨国祥之子杨学成将自家店铺重新开张,并将字号定为“杨老二”,同时将传承下来的制作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熏制过程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配方,只为让顾客吃到纯正浓郁,香气四溢的熏鸡。
“杨老二”熏鸡在制作过程中,从选鸡、配料,到制作工序,依旧严格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秘制方法,从而才能保证熏鸡的味道多年不变。首先,要选用活的散养蛋鸡,经检疫→宰杀→排酸→整形→煮沸→干燥→熏烤等八道工序,配以多种中草药秘制的调料,加以熏烤而成,整个流程全凭多年的经验,同时要注意投盐要准,才能咸淡适宜;二是火候要准,人不离锅;三是投料要准,保持鲜香。
“杨老二”制出的熏鸡外皮色泽红、亮,入口生津,回味无穷,暨保持了散养鸡原有的鲜味,因中草药的加入,又有健脾开胃的效果,真正香而不腻,是百姓餐桌上常备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