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农业生产智能推广 加快静海农村现代化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静海区副区长张永涛、静海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马国庆、静海区沿庄镇镇长胡斌、静海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明、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建伟出席,介绍静海区智能农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底气足、信心强、预期好,三个关键词解读静海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光景。
农民日报:对于农业来讲,科技创新尤为关键,静海作为农业大区,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有哪些工作举措和重点项目?
马国庆:静海现有耕地82.4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70.07万亩。静海历史上是退海之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土质黏重。同时,受气候条件影响,降水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导致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少、产量低。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加力推广“双季田”种植,粮食播种面积稳居全市前三;另一方面,以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开篇破题,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说起静海的智慧农业,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底气。近年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区6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高标准建设。另外,我们大力推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把2800多个小地块整合成40多个大地块,有效解决了耕地细碎化问题。发展智慧农业的场景越做越大,更加增添了我们探索实践的底气。
第二个关键词是信心。近年来,我们通过走出去参观、技术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统一思想,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从玉米水肥一体化应用入手先行先试。该技术通过水肥滴灌作物根系,实现精准化种植,达到植株合理密植、节水节肥、保障苗齐苗壮的目的。从试验情况看,玉米亩产较常态化种植增产13.7%~17.5%;一个生长周期亩均可节约肥料30%,约合120多元;每亩可节省人工费45元;设备投入折合每年每亩是210多元。这算起来,每亩可增加收入140元以上。先进种植技术的成功应用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也更加提振了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信心。
第三个关键词是预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的思路;由赵春江院士领衔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落户静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扶持我区沿庄镇发展2000亩智慧农业片区一炮打响;我区5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获批建设……所有这些,都将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科技赋能静海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静海区深入打造更鲜明的农业集群,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人民网:静海有很多特色农业集群,如何利用集群更好推动乡村振兴?
胡 斌:沿庄镇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业集群,全镇现有耕地9.5万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近三年,粮食播面达到13万亩以上,位于静海区首位。2025年,沿庄镇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积极推动罗家庄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自主经营智慧农场项目。智慧农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约人力工时,高效作业。投资180万购置一批智能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动驾驶收割机等机械。新购置的农机上搭载高精度定位与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多传感器、手机APP互联等“智慧”功能。卫星导航播种机,具有播种、施肥、铺设“水肥一体化”滴灌带等功能于一体。播种玉米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播种密度增加20%,出苗整齐度达到95%。高效播种玉米的同时,同步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为后续精准灌溉施肥打通“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变传统种植工序繁琐、耗费人力物力局面。实现作业高效“一遍过”,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
二是精准滴灌施肥,科学种养。投资120万元购置安装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等设备遍布田间地头。统一接入智慧操作平台,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农田数据、接收预警信息。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土壤墒情,远程操控设备。实现按需供水、智能配肥,保证农作物水分平衡、养分供应,农作物健康生长发育,彻底实现指尖“巡田”,远程“管田”。通过智慧农业项目实施,水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玉米单产可提升15%,预计每亩增收240元左右。
接下来,沿庄镇将以罗家庄村“智慧农业”为试点,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积极探索智慧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做大做强“土特产”和“津农精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沿庄力量。
静海区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农技人才梯队,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天津日报:静海在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让新技术新品种真正惠及农民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赵立明: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全面构建多元化推广网络。我们建立了“研究所+乡镇+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的四级联动推广体系,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能够快速、高效、直观的得到推广应用,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的上。二是积极打造“田间课堂”与示范基地。秉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指导理念,建设了多个示范展示基地,涵盖大田蔬菜种植、渔牧养殖、农机装备等各个农业生产领域。三是突出开展精准化技术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利用微信群、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提供线上答疑和远程诊断,及时高效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农技人才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实施分层分类培训。针对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精准化培训。内容涵盖前沿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带动能力。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现场教学、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学员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掌握实用技能。三是搭建成长平台。积极推荐优秀学员参与各类项目实践、技术竞赛、交流论坛,将其纳入专家库或特聘农技员队伍,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培养当地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土专家”。 我们遴选6名粮食生产特聘农技员,为30名静海“头雁进行指导服务。
近年来,累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培育示范主体540个,推广10余种作物新品种,20项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智慧农业新技术。成立了“静海网上农校”,定期发布信息4000余条,解答问题130余项次,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稳步提升,有效助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们将朝着“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乡村本土农技人才梯队”为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静海区持续强化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天津电视台: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作为静海区智能农业数字乡村窗口,未来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吴建伟: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一直致力于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2020年6月,天津市农业农村委、静海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筹建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同年9月,赵春江院士团队注册成立了实体运营单位——农芯科技(天津)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占地29.4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工业综合体具备入驻条件。已经建成使用的智慧温室、果园、农场、畜禽养殖等应用场景,描绘出未来农业发展新图景。
研究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引领,汇聚了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省部级专家等30余人。一流的研发团队,优质的智库资源,将聚焦高端农业传感器、智能农机、农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无人农场等前沿领域,打造国家级智能农业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京津冀智能农业协同发展新样板,为天津智慧农业发展提供科研、制造以及综合配套基础条件,将有效促进京津冀“创新—制造—试验”协同发展。
天津农芯科技自成立以来,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模式,挂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京外基地,获得北京市财政滚动支持。公司年收入从2021年不足100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3500万元,成长率超200%。近年来,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认证13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0项。主持农业传感器领域国家农业重大科技任务和天津市科技计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承担莫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小站稻智能节水示范区等重大项目。通过承办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农业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院士、专家及企业代表300余人,显著提升了天津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影响力。
未来,天津农芯科技将继续强化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力争在2025年建成全国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加力。
静海区乡村文旅滋味浓,加快开发更多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优质乡村旅游产品。
中国日报:静海是如何深度打造乡风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
张永涛:运河文化、耕读文化、洼淀文化,孕育了静海的独特乡风。随着全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潜藏在这里的文化故事被生动提炼。更美好、更清朗、更醇厚的静海乡村吸引着八方游客打卡游玩。
近年来,全区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升级,以强党风、淳民风,润乡风,吸引人气聚集,推动农村旅游市场化发展。“独流运河风光游旅游线路”成功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为静海首条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移风易俗创建工作作为全市唯一典型被中宣部、全国妇联、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
从京杭大运河入津首站“九宣闸”,到独流老木桥的古老风韵,再到世界唯一的萨马兰奇纪念馆,这里不仅拥有着厚重古韵的历史遗迹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还以多元的郊野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山河湖泉、万亩林海、康养团泊,让您可以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史记泥塑、王口炒货、陈官屯冬菜,让您一口品尝“静海味道”。现在,罗阁庄的梨欣然丰收,子牙的枣甜美可口,农村大集烟火气正旺,农家饭喷香出锅。
特别是今年,台头西瓜节、行走大运河全民健步走等各类“农文旅”活动蓬勃开展,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静海将开发更多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擦亮“休闲来静海 让心静下来 身体动起来”的文旅品牌。欢迎游客朋友们,到静海住民宿、逛大集、品美食、赏秋景,亲身体验这份独属于静海的“秋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