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问:首先,请介绍一下2021年《天津市静海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起草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把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十四五”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赋予了体育事业新的使命和新的挑战。
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布《天津市关于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10大项目工程,全面推进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区体育局对标《天津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启动了《静海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积极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确定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明确了时间节点,细化了任务和工作安排。在编制过程中,与市体育局群体处、产业处、竞训处进行有效对接,了解掌握天津市体育发展规划的一手资料和信息。力求与全市体育十四五规划对接。同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规划分局支持,主动请教两部门人员对规划进行编修。初稿形成后,及时向区主管领导汇报,主动征求各乡镇街及有关单位、区域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问:请阐述遵循原则中的“四个坚持”有着怎样的内涵意义:
答:遵循原则中“四个坚持”是我们在“十四五”时期所要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发展理念,他们都有着深刻内涵:
一是坚持社会化发展,走好“体育强国”必由之路。为实现我国在本世纪末成为"体育强国",体育界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概念,体育社会化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独依靠国家办体育,特别是过于集中于国家体委系统办体育的弊端,逐步的开始走向社会,走向开放。在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鼓励和倡导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事业,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与活力。将"体育是全民族的事业"这个概念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全民共同参与。
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划好“体育强国”基准线。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倡导创新思想、共享品质、协调和谐、绿色环保、开放包容。自从提出后就受到了广泛支持,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和改革的首要目标和方向,他对于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体育强国战略的开展也应以此为基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使其成为破解体育事业发展难题、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动力、厚植体育事业发展优势的力量源泉。
三是坚持国际化发展,提升“体育强国”影响力。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壮大,国际化发展是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决策。立足国际标准和发展趋势,以高标准、高目标进行要求,推动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业态、网络应用等与国际接轨,不断强化自身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体育强国”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回答了新时代体育工作为了谁、怎么办和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体育成为静海区人民的重要生活元素,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问:“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静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体育工作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呢?
答:“十四五”时期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构筑“一圈一带多点位”的空间布局。“一圈”: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把团泊湖地区规划建设成为功能分区明确、多业态繁荣、服务和设施建设国际一流的国际体育圈。“一带”:运河体育休闲带。围绕大运河保护利用相关规划,沿运河布局健身园、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骑行绿色通道,形成集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带。“多个点位”: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萨马兰奇纪念馆、大邱庄镇、团泊湖、光合谷、陈官屯运河博物馆等为辐射点位,成为体育旅游、休闲、制造、消费、服务重要节点。
二是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广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年举办区级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15次,指导各类体育组织开展群众健身活动20项次以上,推进“排球之城”建设和足球、冰雪项目发展,不断推出标志性、品牌性和特色性群众体育活动;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组织和团体增加5-10个,体育总会、农民体协乡镇级分会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居民健身会和村民健身会发展。全面提高现有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强化设施建设。动员民间力量和争取市体育彩票公益金建村街和社区多功能训练场8处、智慧健身园15个,更新健身园80处,新建主题体育公园 1-2 个。加快推进城区足球场、排球场、健身步道、静海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围绕运河国家公园规划,超前谋划沿运河自行车赛道和绿色健身步道建设;包装打造品牌。开展健身大拜年、妇女健身、老年健身、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开展台头杆会、传统武术、高跷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全市、京津冀乃至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全面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嘉年华等形式,开展对外宣传发布,逐步打造静海群众体育品牌。
三是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强化“8421”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为市国家输送更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业余训练综合水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借助多个体育项目纳入中考契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开展。创办冰雪运动、排球、足球、武术、橄榄球等特色学校和体育特长班,打造具有静海特色的品牌体育学校。
四是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以团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引进日本、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优质体育资源,打造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俱乐部和专门体育机构合作,开展国际标准职业化培训和青少年培训,积极打造国际化赛事承办地。推进体医融合,建设高水平的运动康复医院。引入专业团队和扶持发展民间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活动和广告策划、体育赞助与基金运作、体育法律和体育培训服务,推动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支持“盛鑫体育”智慧体育器材研发,引入高端体育器材制造、体育服装、户外及登山装备、冰雪、水上项目体育装备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企业,打造国际一流体育装备制造研发基地和体育用品批发零售市场,推动体育制造业、体育商贸发展;实施体育+旅游模式,以体育休闲娱乐、体育赛事及表演活动为切入点,加快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强化体育服务业和场馆运营。发展民间体育中介服务、赛事申办、引入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社会利用空地、旧厂房改建体育场馆,推动学校、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及民间的现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五是丰富体育赛事和活动。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人民政府各项赛事任务;提升环团泊湖自行车邀请赛、京津冀武术交流大会、京津冀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参赛规模和水平,做大“京津冀”赛事和活动;做强国际网球赛。巩固提高WTA天津公开赛、ITF女子巡回赛;培育团泊湖国际马拉松赛、大型徙步活动、武术搏击、水上运动等新的国际、国内赛事和活动。
上一篇文章: 《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下一篇文章: 《天津市静海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