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农历十月初七
文字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文章来源:区生态环境局 更新时间:2022/02/17 14:48:00

《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何依据和意义?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静海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之后,向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落实天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根据《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有关规划计划、《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静海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统筹近期和远期,锚定“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远景目标,重点阐明“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重大举措,是“十四五”时期静海区构建美丽静海的行动纲领

:回顾“十三五”,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哪些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的五年。这五年,我们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2015年相比,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25.2%,PM2.5平均浓度下降19.2%,优良天数比例上升8.1个百分点,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零,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8.1%、45.7%、41.42%、23.57%,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2%以上。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地增强。

与此同时,区政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污染治理力度更强。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3115家,有效破解“园区围城”、“钢铁围城”,完成15.8万户“散煤”取暖清洁化治理,超额完成天津市下达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8.4万千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重大转变。

二是聚焦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污染治理。坚持煤、工业、车、尘、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气,全区燃煤锅炉实现清零,燃气锅炉基本实现低氮排放,42家重点企业完成VOCs治理升级改造,淘汰老旧车8543辆。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完成全区38个工业纳污坑塘整治,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提标改造,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入河排污口实现动态管理。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两控”治土,全面完成农用地详查,稳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建成污染耕地、场地名录库,坚决做到“不安全不利用”。坚持农村补齐、减源、增效“三措”整治,完成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81个、创建美丽村庄12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从“基本没有”到“基本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程度更大。将57.83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六绿”工程建设力度,林木绿化率由2015年的20.7%提升至29.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由2015年的一般提升到良好水平。

四是改革创新突破更多。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精准减排绩效分级评价政策,实施差异化减排,激励企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成天津市首例磋商成功案件并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大气、水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国务院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颁发的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14人,获奖数量位列全市第二名。提高环境监管科技水平,完成环境监管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安装“互联网+高架视频监控”系统,在全市率先建成工况用电监控系统平台。

: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有何亮点?

在编制过程中,坚持“对标对表,横纵衔接”的原则,在全面把握国家、天津市及静海区形势要求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立足高标准、严要求,实事求是查摆、解决我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亮点:

一是突出绿色发展,按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将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放在规划的重要位置。二是突出区域协同,《规划》的编制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思考和谋划本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的全局角度,积极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探索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三是突出系统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按照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统筹生态环境各要素、各领域,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维持生态平衡,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四是突出治理创新,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点研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环境治理新机制新方法,整合、集成、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措施,丰富“政策工具箱”,突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加快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共治共管。

问: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请问静海区2035年及近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

《天津市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35,将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静海。届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十四五”既是历史每个五年的延续,又是迈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起步五年,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锚定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目标,设定“十四五”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届时,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污染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地,生态修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静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开展?

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科学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任务和政策,最终确定六方面主要任务:

一是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总要求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指导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规划》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独立成节,要求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能源绿色化、交通绿色化、农业绿色化、建筑绿色化、生活绿色化,深入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

二是以加强区域协同为关键,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规划》提出“以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为核心,坚持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生态共建,推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打造京津冀‘城市矿产’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建‘南运河—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区’生态廊道,打造津雄生态共建区,融入‘北连北京城市副中心、南接雄安新区’的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走廊。推动建立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是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由“坚决”向“深入”转变,意味着触及到矛盾和问题的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要求更高,攻坚战要进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规划》提出了“突出精准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方面进一步深化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巩固燃煤治理成效,深化精准减排绩效分级制度,加强NOx和VOCs协同管控,推动PM2.5和O3协同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生态环境方面统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突出“一河一策”,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大举措,巩固城镇劣V类水体消除成果,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主要河道实现水清岸绿。土壤环境方面,严格农用地、建设用地“两个管控”。以预防为主、全程管控、修复治理、协同防控为主线,确保实现土壤安全利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坚持“留白、留绿、留璞”,统筹林、田、河、湖、湿地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治理,构建以“东湖西林”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监管、生态创建。以国家级标准全面加强团泊湿地保护和修复,把生态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静海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是以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应对。为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规划》提出了“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提升城市重点区域和气象、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气候变化风险防范和适应能力。加大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白色垃圾、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环境安全。”

六是以系统建设为原则,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规划》提出了“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全民行动三大体系。强化行政、市场、科技三大手段,重点深化涉气企业大气污染物精准减排制度,增加绿色发展水平指标,深化差别化管理应用领域。提升监测、执法、宣教、应急四大能力,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