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面临“三不足”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静海作为市远郊五区之一,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雄厚基础,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加快提档升级。例如,静海区229家规上钢铁企业中只有约38.9%的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堵点、痛点、难点。一是科技创新紧迫性认识不足。传统产业的企业决策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和模仿中更容易选择模仿,产品同质化严重,有特色的“杀手锏”产品仅掌握在少数企业中。由于同质化产品的利润率普遍较低,导致企业更加忽略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分析发现,传统产业中有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占比较少,很多企业产品缺乏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二是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不足。技术创新需要在细分领域长时间磨练积淀,高校院所在技术专业性、先进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往往缺乏对产业需求的了解。部分企业虽然有创新需求,但缺乏与高校院所沟通联系的渠道,无法精准寻找到合适的技术供给。比如,钢铁和食品行业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在开展新产品研发时,想找高校的专家合作,但是对具体哪位专家的研究方向更符合企业创新需求缺乏了解。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高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专业,传统产业常面临高技术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不足的困境,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比如,由于传统产业后劲发展不足,晋升空间小,在进行高校招聘时,有的高校没有相关专业,有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传统产业的意愿不强,造成传统产业人才匮乏,急需支撑产业转型的高层次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条建议:一是针对传统产业加强开展科技政策宣贯,帮助企业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让企业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树立“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的理念。二是帮助传统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通过“握手通道”助力企业精准对接创新资源,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三是针对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来支撑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上一篇文章: 静海区聚焦“三个度”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下一篇文章: 静海区凝心聚力打造高效便民四级医保经办体系